李莉
摘要:會計信息是企業通過對企業的原始資料經過加工處理以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信息,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嚴重干擾了正常社會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本文通過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和危害的討論,并尋求解決這一現象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危害;對策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和產生的危害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1.原始憑證虛假。有些單位的原始憑證要素填寫不完整、不規范,使收支的資金渠道不能明確地劃分,混淆了成本和專項基金的界限,甚至開具假發票,虛列經濟事項,致使單位經費超支或成本虛增,使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
2.財務賬目管理混亂。在會計賬簿設置和會計科目的使用上,沒有嚴格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來設置,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賬目混亂,賬證、賬賬、賬實嚴重不符。
3.虛列成本,虛計收入。人為調節會計報表及會計處理方法,以計劃數、預算數代替實際數,造成會計報表失真現象。
4.資產、收入、負債、成本費用失真。人為調節收入,掩蓋了單位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致使收入流失,或多攤多提費用,截留利潤,偷逃稅款,私設“小金庫”,搞賬外行為等等,造成成本費用不實,虧損加大。
(二)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對人們的工作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危害,概括起來主要有:
1.損害各方利益,導致企業虧損。如折舊的計提,費用的攤銷、存貨的計價等會計方法的改變都是按照某種利益需要而進行的。人為編造、隨意篡改會計數據,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擾亂經濟秩序,誘發經濟犯罪。如假造會計票據,亂攤成本,搞“兩本賬”隱瞞收入,偷逃國家稅收,轉移國家資金搞“小金庫”等。這些行為使企業秩序混亂。失真的會計信息是經濟犯罪的護身符和溫床。
3.會計信息失真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使在執行國家財經法紀上打折扣,或者說是在實際操作中降低了執行財經法紀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對國家財經法紀的踐踏。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會計信息失真從表面看是管理問題,或者是單位領導或會計人員的個人行為,但目前會計信息普遍失真,必然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會計實務中,不符合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信息,均屬于“失真”的會計信息。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宏觀層面的也有微觀方面的原因。
(一)利益驅使作假的動機
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失去了理性,目前假賬真算,假賬假算的事例已不罕見。有些企業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為了某種目的,有意識地想方設法,在成本上做文章,該提費用不提,該攤費用不攤,最終造成成本計量數據失真。有的盈利企業亂列收支,設立小金庫,非法獲取巨額收益。經營情況較差的企業則隱瞞收入,以達到多分多留的目的。還有的企業明明盈利,卻在賬面上人為的制造虧損,將應當在本年度計入的收入掛在賬上,轉到下年結收入,嚴重損害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這種“產品”的“生產者”,會計信息的獲取、整理、加工和分析都離不開其會計人員的勞動,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會計人員嚴重短缺,很多素質較低的人員進入了會計行列,出現了會計人員非專業化的普遍現象,會計工作僅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的淺層次上。這部分人由于對會計法規、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對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難以很好地處理較復雜的會計業務,不可避免地會作出錯賬,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三)會計工作監督機制不完善
企業的財務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財務工作在某種意義上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作為財務人員本身的內部財務監督職能就難以發揮。另外,雖然有國家財政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監督。但由于管理體制不合理等原因,這些機構的權責缺乏約束,遠遠沒有形成組織嚴密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
(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基本上已與國際接軌。但任何完善的法規制度,都無法阻止一些利益主體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制定比較完善的財經法規制度只能起預防經濟領域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發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絕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關鍵在于依法執法,是否能將違法違紀者繩之以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和會計人員因此對法律熟視無睹,法律觀念極為淡薄,一些執法機構也往往有章不循,執法時隨意性大,從而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
三、防治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和措施
防治虛假會計信息是一項系統工程,筆者認為要以事前預防為主,下大力氣,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會計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要進一步完善,提高對企業財務信息的披露內容及要求,明確責任人,對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于違規企業,除了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罰款、警告等處分外,還應追究法律責任,對于給他人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會計信息造假行為予以嚴懲,充分發揮法律的約束作用。對于行政監督,需要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合理分工,加強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形成規范性的監督管理體制。同時,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好的實現監督目的。
(二)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首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會計人員要按照《會計法》賦予的職權依法核算,依法監督。其次,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要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研究新問題,用新的手段規范會計資料,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再次,切實抓好會計人員的經常性管理和后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的重要前提,使之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防范風險的主要手段,可以極大地降低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通過職責分工,建立起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體制,通過嚴格管理制度與審批程序,強化企業內部的監管作用。會計委派制及輪換制,可以解決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上級單位對下級單位監管方面的困境。
(四)完善社會監督體系
首先,提高企業對會計監督的認識。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會計監督的目的是保證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在國家法律、法規、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其次,正確處理會計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有效發揮監督作用,實現經濟監督的總體目標。第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的職能,對本單位及其下屬部門的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等會計監督內容進行的再監督。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可及時發現并有效糾正會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完整地反映單位經濟管理活動。
小結
綜上所述,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情,因為會計信息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和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國民經濟宏觀和微觀管理的重要信息來源。一旦發生會計信息失真,無論是非故意的會計錯誤還是故意的假賬問題,其結果都是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造成嚴重的破壞,對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非但不能充分利用會計信息的預測分析作用,還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因而,我們必須加大對于會計行業的整頓和建設工作,切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從而使得我國經濟建設的秩序規范有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邱諒平.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與對策[M].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0(08)
[2]王凌云.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及治理對策[M].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24)
[3]劉峰.《會計準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王詠梅.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1(04)
[5]李紅梅.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