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維
摘要 ? ?本文闡述了水稻赤枯病的發病癥狀,分析了發病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等,以期為控制水稻赤枯病的發生和危害、保障水稻生產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赤枯病;癥狀;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 ?S435.111.4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10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水稻赤枯病是由水稻根系生長不良或土壤缺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俗稱鐵銹稻、坐棵、僵苗、紅葉病。水稻受害后,葉片枯死,生育期延遲,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出現坐棵死苗,減產可達30%以上。該病在全椒縣每年都有發生,主要在水稻苗期發生較為普遍。近年來,水稻孕穗期發生較重。2018年8月中下旬蘇、皖地區水稻出現較為嚴重的葉尖發紅癥狀,全椒縣有近1 333.33 hm2水稻不同程度發生,水稻赤枯病已成為制約全椒縣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水稻赤枯病的發病規律及預防措施,控制其發生和危害,對保障當地水稻生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 發病癥狀
水稻赤枯病發病主要有2個時期。一是水稻分蘗初期始發,分蘗盛期達到發病高峰;二是水稻孕穗期末期始發,水稻抽穗揚花期達到發病高峰。
分蘗初期發病,受害植株矮小,分蘗少而小,老葉下垂黃化而心葉窄挺,莖稈纖弱,初期葉片略呈暗綠色,隨后基部老葉尖端先出現褐色小點或短條斑,病斑邊緣不明顯,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形鐵銹狀斑點,以后斑點逐漸增多、擴大,葉片多由葉尖向基部逐漸變赤褐色枯死,由下部葉向上部葉蔓延,嚴重時整株只留下少數新葉保持綠色,遠望似火燒狀。葉鞘發病和葉片相似,產生赤褐色至污褐色小斑點,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見根部老化,黃褐色、赤褐色、軟腐狀,有的變黑腐爛,白根很少。孕穗期末期發病,多由心葉下第2葉、第3葉開始,葉尖端先出現褐色小點,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形鐵銹狀斑點,以后斑點逐漸增多、擴大,葉片多由葉尖向基部逐漸變赤褐色,葉尖發紅。新葉一般不表現出癥狀,因為當稻株吸收鉀素量少,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等生理活動需要時,鉀素會從稻株老葉等部位轉移出去,優先供應給新葉等新生組織,致使老葉等部位因缺鉀而出現赤褐色斑等癥狀[1]。
2 ? ?發病原因
水稻赤枯病是由水稻根系生長不良或土壤缺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具體發病原因可細分為以下幾種。
2.1 ? ?土壤缺鉀
一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施用的鉀素肥料易隨灌溉水或雨水流失,水稻因吸收鉀素少而引起發病。這主要發生在土壤理化性能差的砂土田、澄白土田、漏水田或黃壤水田。此外,旱改水的田塊也易發生。
2.2 ? ?施肥不平衡
有機肥用量低、偏施氮肥、鉀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有效鉀含量低,稻株吸收鉀素少而引起發病。在水稻體內鉀素有助于氮素代謝和蛋白質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對鉀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
2.3 ? ?土壤毒素高
因土壤中存在大量的還原性物質,如亞鐵離子、硫離子、硫化氫等,而使水稻根系中毒,對鉀的吸收受阻而引起發病。主要是由于土壤缺氧,容易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造成稻根窒息和中毒,影響對氮、磷,特別是鉀的吸收[2]。一是土質黏重、低洼積水、長期深灌或冬閑漚水田;二是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和綠肥、廄肥和堆肥或是秸稈大量還田的田塊。
2.4 ? ?氣溫變化
天氣變化,主要是氣溫偏低或高低溫逆轉,水稻根系生長不良,白根少、黃根多,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鉀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缺鉀。一是在水稻苗期遇到長期低溫陰雨天氣;二是山區冷浸田、深泥田等因土溫低,導致水稻根系發育不良,吸收鉀元素能力下降,易發生赤枯病[3]。
2.5 ? ?烤田不當
當高溫期烤田偏重時,稻苗生長受到抑制。烤田復水后,稻苗生長速度加快,對鉀素養分需求迅速增加。因稻苗根系生長狀況較差,在突然深水條件下又因缺氧等活力下降、吸收水肥能力下降,稻株體內養分和水分供應虧缺,生理性缺鉀和在晴熱天生理性缺水,導致倒數第2、第3、第4葉葉尖不同程度黃枯和產生褐斑,生長受抑制,表現缺鉀癥狀。這類因稻株體內供需矛盾所引發的病害常會突然暴發。
2.6 ? ?土壤缺鋅
土壤中有效鋅含量相對較低時,水稻會出現缺鋅型赤枯病,主要癥狀為病葉先由葉脈失綠黃化,隨后出現紅褐色斑點,最后變紅褐色焦枯。這種病狀由葉片基部漸向葉尖、由葉片中部漸向葉緣發展,而缺鉀的癥狀正好相反,是由葉尖向下、由葉緣向內側發展。缺鋅時老葉發脆,缺鉀時則不明顯。
3 ? ?防治措施
3.1 ? ?改良土壤
通過深耕、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造砂土田、漏水田。通過采取冬耕曬壟、水旱輪作等措施提高黏土田和爛泥田的通透性。
3.2 ? ?增施肥料
對于缺鉀的土壤,以基肥和追施穗肥的形式增施氯化鉀、硫酸鉀等化學肥料,以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砂質土壤因鉀離子易流失,則應多次追施。對于缺鋅的田塊,可以施用硫酸鋅15.0~22.5 kg/hm2作基肥,也可用0.5%硫酸鋅溶液蘸秧根。
3.3 ? ?加強栽培管理
前茬為綠肥種植的田塊,要控制綠肥的壓青量,一般不超過75 t/hm2,并且做到提前翻漚;施用有機肥的田塊要施用已腐熟的堆肥、廄肥;秸稈還田要在栽插前5~7 d上水整田,同時要結合使用秸稈腐熟劑。在水漿管理方面,水稻栽插后要做到淺水勤灌,分蘗期保持田面濕潤即可,需灌水時,灌“跑馬水”[4]。
3.4 ? ?科學施肥噴藥
春季因氣溫低或冷浸田、泥爛田引起的赤枯病,這類病害常伴發水稻葉胡麻斑病[5-6]。發病后,應白天排干田水,夜晚上水護苗,提高土溫,同時可結合防治葉胡麻斑病葉面噴施茂培磷酸二氫鉀、悅護多元活性微肥,葉面補充磷、鉀養分,促進根系生長,葉面噴施間隔5~7 d,連噴2~3次。
因施綠肥或施未腐熟有機肥或秸稈還田引起的赤枯病,發病后應立即排水露田,促進土壤通氣、提高土溫、加速有機質分解、排除土壤中有毒物質,水漿管理以淺水勤灌為主,同時注意葉面補充磷、鉀肥,促進新根生發。
因烤田不當引起的赤枯病,在烤田過重、水復較深后,水稻深入土壤的根系在缺氧環境下會活力下降,遇晴熱天氣發生生理缺水,嚴重時致使稻葉枯卷,隨后發黃、干枯。 發病后,田間保持淺水層,有條件的地方持續或間歇性對田間灌入含氧量豐富(要能養魚,魚在水中不浮頭)的大水體表層水。結合水稻穗肥的施用,施用氯化鉀150~225 kg/hm2,噴施磷、鉀肥為主,同時結合防治紋枯病葉面噴施茂培磷酸二氫鉀、悅護多元素活性微肥,葉面補充磷、鉀養分,以促進根系生長[7-8]。
土壤缺鋅引起的赤枯病,水稻發病后,應排水露田通氣,追施硫酸鋅15 kg/hm2,促進根系發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用0.1%硫酸鋅或氯化鋅液進行葉面噴施,間隔5~7 d,連噴2~3次。
4 ? ?參考文獻
[1] 楊維綱.水稻赤枯病發病癥狀及防治對策[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6(4):35.
[2] 羅剛.寧洱縣雜交水稻赤枯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科技,2015(6):13-14.
[3] 孔令強.淺談水稻赤枯病的發生和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20.
[4] 侯明生,黃俊斌.農業植物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肖啟強,李崇剛.水稻赤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7(3):47-48.
[6] 范左日,翟政,楊翠蓮,等.水稻赤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吉林農業,2000(6):21.
[7] 閆泗云,程大勇,張偉.水稻赤枯病的發生類型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03(11):32-33.
[8] 袁震林,任軍.鋅、鉀肥防治水稻赤枯病技術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199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