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彩花 朱木富 方忠仙
摘要 ? ?本文介紹了不眠蠶、高節蠶、膿蠶、黑斑蠶等4種常見病蠶的識別特征,分析了家蠶血液型膿病的的發病原因,并從桑園管理、科學飼養、嚴格消毒、早發現早處理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的處理措施,以期為家蠶養殖者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 ? ?家蠶血液型膿病;識別;發病原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 ?S884.52 ?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21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家蠶血液型膿病主要是由家蠶感染核型多角體病毒引起,屬于亞急性傳染性蠶病,又常常被稱為細胞核型多角體病、膿病等[1-2],易發于3齡后,特別是在5齡中后期至熟蠶期前后,一旦發病,會導致家蠶數量和質量下降,給蠶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蠶病是導致蠶繭減產和繭質降低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血液型膿病最為常見,其會引起家蠶大量死亡,不利于蠶繭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因此,積極探討家蠶血液型膿病的預防和處理措施具有重大意義。現將家蠶血液型膿病的識別、發病原因及相關預防措施總結如下,以供家蠶養殖者參考。
1 ? ?病癥識別
血液型膿病作為一類急性傳染病,在1~5齡蠶中均可發生。一旦發病后,病蠶伴有明顯的外觀癥狀,病蠶呈乳白色,軀體腫脹[3-4]。在蠶座周圍爬行時,病蠶皮膚容易破爛,其爬過的地方可見乳白色膿汁,大部分病蠶爬至蠶座邊緣掉落在地并流出乳白色濃汁,最終病蠶死亡。常見的主要有以下4種病蠶。
1.1 ? ?不眠蠶
主要發生于各個齡蠶的催眠期,病蠶遲遲不入眠,皮膚發亮,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蠶急躁爬行,并流出白色的膿汁,病蠶死后變成灰黑色并腐爛。
1.2 ? ?高節蠶
常出現在4~5齡蠶中,發病盛期病蠶的各個環節腫脹,軀體呈竹節狀,顏色乳白色,病蠶在邊角急躁爬行,最終流膿死亡。
1.3 ? ?膿蠶
常見于家蠶上簇之前,病蠶的環節中央拱起,形似盤珠,軀體異常膨大,體壁緊張且發亮,病蠶死后尸體發黑并流膿。
1.4 ? ?黑斑蠶
這類病蠶比較少見,常發生在3~5齡家蠶中,部分病蠶的腹、腳成黑褐色,部分病蠶氣門周圍可見褐色的圓形病斑,并且常常左右對稱分布[3]。
2 ? ?發病原因
2.1 ? ?存在大量病原
桑園中絕大部分害蟲均攜帶病毒病,家蠶排出的糞便及其尸體均會污染桑葉,進而導致家蠶致病。桑園內的桑蟥、野蠶等昆蟲攜帶的病毒還會經桑葉傳染給家蠶,導致其最終發病。由此可見,桑園中的病蟲害是導致家蠶血液型膿病的原因之一。
2.2 ? ?消毒不夠徹底
假如在家蠶飼養過程中消毒工作不徹底,會導致蠶室、蠶具以及周圍環境存在大量的病原,長期會引起病毒數量不斷遞增,增強病毒的毒性,提高了家蠶感染病毒的概率,最終引發血液型膿病。
2.3 ? ?飼養管理不科學
一是未及時擴座、勻座,導致蠶頭過密,家蠶相互抓傷,增加了患血液型膿病的幾率。二是家蠶眠期處理不科學,未嚴格進行提青分批,未及時將遲眠和弱小的蠶淘汰,導致大量家蠶重復感染。三是在養殖過程中操作不規范,損傷家蠶皮膚,病毒通過傷口進入蠶體內引起血液型膿病。四是在飼養家蠶期間,蠶沙處理不當,感染血液型膿病。五是家蠶在飼養過程中長期受干燥、高溫、悶熱等不良環境影響,增加了家蠶患血液型膿病的風險。
3 ? ?預防措施
3.1 ? ?抓好桑園管理
桑葉作為家蠶的主要飼料,家蠶的體質和自身抵抗力與桑葉的品質密切相關。因此,應做好桑園的管理工作。桑樹作為多年生植物,若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偏低,會導致桑葉營養不足。桑園施肥應以有機質肥料為主,選擇農家肥作為冬肥,選擇有機質復合肥料作為夏肥,選擇單磷、氮、鉀、微量元素豐富的桑園專用肥作為秋季速效肥,從而保證土壤的肥力,確保桑葉的養分充足,增強家蠶的抵抗力。夏伐后是桑園蟲害暴發的高峰期,常見的蟲害有桑螟、尺蠖、野蠶等。因此,必須開展桑園的蟲害防治工作,減少因蟲害引起的家蠶交叉感染的風險。
3.2 ? ?科學飼養
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議在養殖家蠶過程中采用聯戶小蠶共育的模式,抓好小蠶的養殖工作,增強其體質,從而為養好大蠶夯實基礎。將蠶室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保證空氣流通,定期清潔蠶座。大蠶期應注意避免長時間高溫悶熱,蠶座不可過密,選擇優質的桑葉并做好貯藏工作,從而增強蠶的抵抗力。
3.3 ? ?嚴格消毒
3.3.1 ? ?做好養蠶前后的消毒。為了提高消毒效果,必須嚴格遵循“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粉刷”的順序開展養蠶前的消毒工作。其中“一掃”和“二洗”能夠將大量棲息在塵土中的病原清除,充分暴露病原,從而減少單位面積上病原的數量。“三刮”則是將地表污垢刮掉,從而將地表的病原暴露并及時清除。完成上述操作后再應用消毒凈、漂粉精、消特靈等對蠶室外環境進行噴霧消毒,確保消毒藥量充分,消毒浸潤的時間應大于2 h。最后,應用1%~2%的新鮮石灰漿對蠶室、貯桑室、蠶具以及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當整個蠶期結束后,還需要進行及時消毒,將聚集的大量病原殺滅,從而為下一個蠶期做好準備。
3.3.2 ? ?做好蠶期中消毒。一方面要做好預防消毒工作,每日撒1次新鮮的防僵粉或者石灰粉對蠶座、蠶體進行消毒,以免內部相互傳染。飼養人員在喂養家蠶之前必須洗手,在入蠶室之前必須換鞋,出門時需要用石灰粉對鞋底消毒;另一方面,除沙時地面應墊塑料布或彩條布,以減少地面污染。除沙后塑料布或彩條布和蠶網需要用消特靈液浸漬消毒1 h后再用清水洗干凈并晾干。每日將蠶室的殘葉清掃干凈,并用消特靈液對地面進行消毒,嚴格將裝桑葉和蠶沙的用具分離。
3.4 ? ?早發現早控制
一旦發現家蠶感染血液型膿病后,需要馬上將其撿出,按漂白粉和新鮮石灰粉3齡(1∶12)、4齡用(1∶10)、大蠶(1∶8)的比例充分混合攪拌均勻后對蠶座和蠶體嚴格消毒,病死的家蠶需要用漂白粉或者消特靈或者1%石灰漿浸泡1~2 d后再深埋處理。切忌將病死的家蠶喂食家畜或家禽,以免導致病原在養蠶周圍環境中擴散,增加家蠶感染血液型膿病的風險[4]。
4 ? ?參考文獻
[1] 王雪梅.家蠶血液型膿病的發生及防治[J].廣西蠶業,2005,42(3):17-19.
[2] 陳世良.家蠶血液型膿病的癥狀、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科技,2008(增刊2):90-91.
[3] 楊大平,丁志偉.家蠶血液型膿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23):233-234.
[4] 杭笑冬,仲偉榮,陳俊驥.家蠶血液型膿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對策[J].江蘇蠶業,2017,39(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