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力瑛


摘 要:由于微信交流的即時性和封閉性,表情包成為大多數人語義傳播障礙的解決策略。表情包起到了活躍交流,彌補純文本交流的不足等作用。交流的同時也面臨社交過度娛樂化、扁平化的問題。
關鍵詞:語義障礙;表情包;言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62-03
一、研究現狀與背景
企鵝智庫在2017年的年度報告顯示,微信已經擁有8.89億日活躍用戶,2018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超10億,帶動了大量的信息消費,如今微信成為處理信息,進行人際交往的主要陣地。一對一的聊天,各種功能的微信群聊都是人際關系在純虛擬環境,或是現實的延續,各種家庭群、工作群、好友群將我們的人際關系場景逐漸向虛擬地帶遷移。在有關微信的研究中,關于微信以及微信表情的論文主要包括匡文波教授2017年的《大學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為研究》,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入手探討微信表情;伍靜認為微信表情包是新時代的象形文字,逐步向細分化發展[1];董江艷研究了其前臺表演性。梳理過往文獻發現,該領域沒有從語言學的語義傳播障礙角度對微信的文本、表情進行分析,本文以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對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微信表情使用用戶進行調查。筆者選取了不同大學、不同專業的十名個男生和十名女生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以及線上的問卷調查。
二、 微信人際傳播的特點
微信作為一款即時通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即時性
信息可以無時差地傳達到另一方,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同時在面對面的言語交際中傳達信息的要素,如文字、語言也被分解,從而在微信上的交流模態會與之存在差異。
(二)封閉性
在不同功能的微信群聊中,微信用戶會根據語境進行交談,如有家屬群、生活服務群、同學群等。而成員在一個群聊之中,就意味著大家分享的是一個語境,同時因為在交流上有文本、語音、表情(表情包)、語音通話和視頻通話等多種信息傳達通道,所以只要一對一、多對多地積極參與,就可以營造出一個有效的交流空間(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文化、年齡、地域等客觀因素的差異,加之在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得知說話者的語氣、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等因素的空缺,語義傳播障礙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問卷調查中,回收有效問卷39份。
在問卷中,74%的人表示自己會經常打開微信,而他們喜愛的表情包分別是假笑男孩、權律二、宋民國等表情包以及歡樂兔、長草顏、皮呦小豬等微信商店表情。而在表情包能否表達自己的意思介面,男女表現出了比較大的差異。從圖1中可以看出,會發表情包,幫助表達我的態度和情緒得分最高為3.15,避免交流的尷尬得分2.41分,如果不發表情包我會覺得很不自在得分為0.97。同時,男生對表情包滿意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女性(如表2所示)。
三、微信語義傳播障礙的實例分析
(一)文化障礙
父母在微信上經常會發一些表情,在他們看來這些“微笑”表情代表著友好和微笑,而在他們的子女看來,這個表情代表著無奈、生氣甚至是冷漠。同樣一個表情,會在兩個年齡段的人眼中代表相反的含義,這是因為90后作為網絡文化的原住民,而60后、70后作為這種網絡文化的移民,對一種語言符號會基于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做出闡釋,當兩個闡釋不一致時就會發生障礙。視覺經驗在解讀表情包時并不會完全適用,“要解讀一種表情,不要看他‘象形何種表情,而是隱喻何種文化”[2]。而“微笑”表情在70后、80后的解碼中和在90后的解碼中產生了偏差。
(二)文本障礙
一些表意不明的字或者詞,如嗯、好吧、哈哈,在90后和00后看來,是屏幕背后的自己想要傳達出的愉悅心情。他們一般并不會發哈哈,而是一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以免屏幕另一端的接收者接收不到自己的意思,用重復文本的方式去彌補傳播期望和傳播能力之間的差距。
當我們在用口語交流時,“嗯”一個字可以代表肯定的意思,同時根據語調、語氣和語境我們可以較為準確的理解另一方的意思,但是在微信上當我們在表達肯定時,一般不會選擇“嗯”,因為這通常代表著要結束這段對話,而會選擇一些表情輔助我們?!昂冒伞笨梢员焕斫鉃槭钦J可,或者是勉強認可甚至是負面情緒,而若在后面加了表情就會讓人理解到更加精確的信息。同理,網絡上會經常流傳一些微信社交禮儀,如果發哈哈,對方會認為你根本沒有笑,因此你會選擇一連串的哈哈或者表情包。另外還有“笑哭”“捂臉笑”表情,這些表情符號可以傳達出很多用語言無法傳達的意思,可以模糊傳達各種情緒,這都是在面臨一些可能的語義傳播障礙時有效的選擇,給對話帶來了潤滑的作用。同樣在結束聊天的時候用表情包不會讓對話有戛然而止的生硬感。
四、避免微信語義障礙的策略選擇及功能
在半結構化訪談中,筆者了解到被采訪者會經常打開微信瀏覽的占多數,同時這些受訪者會經常使用表情包溝通,手機里一般會下載十幾個甚至上百個微信商店表情,更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充實”自己的表情包。如果一方主動開始使用表情包斗圖,受訪者表示他們也會參與進來,表情包會在與他人溝通時“流通”出去,在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社交貨幣”。對于微信商店表情的反饋上,有兩個受訪者表示曾經對其有打賞行為,而幾乎所有受訪者普遍對微信表情比較滿意,他們認為:“沒有表情覺得說不了話”。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網絡社交上缺乏肢體動作的不足,通過表情包中的情態來讓對方體會到交流的溫度。同時其種類也會依據不同亞文化的偏愛而不同,受訪者的表情包普遍帶有自己的亞文化偏向。在表情包類型上,主要包括惡搞和萌系,如“宋民國”“權律二”等兒童表情包,“污”表情包、“乖巧寶寶”表情包等適用于不同的交流場景。對于不是特別熟悉的人溝通時,表情會更加高頻率使用,以此來表示積極的交流態度。對待長輩的表情會用來示好以及尊重,同時受訪者G表示對待長輩不會使用表情包,會顯得不夠嚴肅,會偶爾發一些微信自帶表情。表情包也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曾經炙手可熱的表情包也會在一段時間之后消失在手機屏幕中。
總而言之,表情包和表情作為避免微信語義障礙的策略,表情包數量、種類的不同受性別、亞文化偏好和微信使用的深度有關。隨著網絡娛樂產業下亞文化的分類逐漸增多,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隨之而來網民就會自己生產表情包,而女性的表情包數量會比男性多。究其避免語義傳播障礙策略,通常是采用表情,表情包作為一種虛擬的體態符號,其功能首先在于能柔化交流氣氛,女性受訪者會更喜歡可愛風的表情,在傳達信息的同時突出強化自己的女性特質。對較為親密的人如閨蜜、戀人等會發一些“尺度比較大的”表情包,對兩人的關系和親密度形成一種正向激勵;其次是彌補純文本交流中語氣等因素的缺位帶來的障礙,一般交流者為了避免對話的尷尬,會采用文字加表情的組合模式。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中也存在在交流中只是想發表情,“覺得很好玩”的現象,哪怕有時候跟聊天主題沒關系,也會習慣性的發一些表情包。這也就是說表情包除了消解語義傳播障礙,自帶一定的娛樂功能和表演性質。微信成為了戈夫曼所說的人際表演的前臺,發表情是一種身份認同的過程,尤其是在交流話題是生活、娛樂等并不嚴肅的主題時,對話雙方會更傾向于多發一些表情,即便對話的質量會有所下降,但也不會被中斷。被訪者L表示太多的表情包也會讓交流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而變成無意義的表演。
五、結 語
語義障礙會在信息發出者、信息傳輸通道和信息接收者三種不同的狀態和情況中發生。網絡上的言語交際中經常會發生語義障礙,究其原因就是網民容易斷章取義,也容易陷入認知惰性。網上的很多交鋒都是因為語義障礙而引發的討論,而在微信這種封閉的社交空間里,成為微信好友關系的兩個人多是朋友、工作和家人等關系,所以在微信上我們會盡可能避免發生語義障礙,通過文字、語音和表情包等方式去彌補網絡交際的不足和缺陷,增加雙方關系的親密度。只有掌握尺度,才不會陷入只有空洞交流而無實際情感溝通的狀態,讓表情包成為交流的噪音。
參考文獻:
[1] 伍靜.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J].出版廣角,2016(15):83-85.
[2] 趙爽英,堯望.表情·情緒·情節: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與演變[J].新聞界,2013(20):29-33.
[3] 方嬋娟. 微信表情符號使用行為對人際傳播親密度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