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育彬
摘 要:贛州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具備傳承蘇區紅色基因的基礎。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贛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從贛州于都開始出發的。
關鍵詞:贛州;教育發展;紅色傳承
在建立新中國的征戰中,贛南有132位優秀子弟經過無數血與火的洗禮與考驗,錘煉成為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其中有陳奇涵、肖華、賴傳珠等3位上將,有曾思玉、劉浩天、黃志勇、廖容標、鄺任農、朱明、溫玉成、謝有法、邱會作、康志強等10位中將,有119位少將。
江西文藝、傳媒業人士努力挖掘和宣傳這些資源,借著日益升溫的紅色旅游以及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東風,開啟了一個打造江西紅色文化品牌的項目——“中國紅歌會”,歌頌紅色文化、紅色歷史,贊美紅紅火火的江西,并將其鍛造成“國字號”文化品牌。廣大的江西文化工作者先后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如影視作品《共和國搖籃》、《那時花開》、《浴血堅持》、《紅小鬼》、《破陣》、《長征》、《黨的女兒》、《童年在瑞金》《我的祖父羅煥南》等;紅色文化叢書《一百個紅軍故事》等;文藝精品劇目《八子參軍》、《長征第一渡》、《紅都情》、《紅都魂》、《紅都頌》等。
一 蘇區紅色文化在贛州學校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推進紅色文化可持續發展,著力強化紅色文化在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中的主流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新性實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就目前贛州紅色文化建設來看,紅色文化的發展形式趨于單一,僅僅著眼于紅色旅游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而且,紅色文化旅游的建設還未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普遍存在著資源開發單一,陳列內容簡單陳舊,展示手段落后。在不少紅色旅游景區,革命遺址、舊址、紀念館大多以靜態展示為主,展示內容雷同,展示方式單調、僵硬。不注重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無法對參觀者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因此難免出現“一張桌子一條凳,兩塊床板一盞燈”的尷尬局面。
目前,隨著黨建工作的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在校園陣地建設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抓好學校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提供了條件,然而,針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依然薄弱,目前,鄉鎮學校大多還沒有相應的硬件條件,在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上依然力不從心,全年累計向學生播放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不超過2次,覆蓋率遠遠低于30%。由于受到場地、人員、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組織大規模學習的能力欠缺,由于基層學校承擔著一大批農村聘任教師的工資支出等,加上自身財力不足,沒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組織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基層紅色資源學習平臺和載體普遍較少。出于安全考慮,學校又很難組織學生到更遠的地方進行實地學習,學生學習的資源普遍較少。基層學校對紅色文化教育重視不夠。現在對學校考核依然側重升學率,雖然近幾年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不斷提升,社團活動方興未艾,但是普遍沒有形成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學習的系統完備的人員組織、學習課件等配套,更沒有常態化的時間節點和任務目標。
二 傳承蘇區紅色基因,應多讓學生當主角。
紅色文化進校園對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史,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促進紅色基因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而紅色文化“怎么進”更能吸引學生、更能起到教育效果,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僅是讓學生們聽紅色故事、看紅色展覽,可能聽過看過之后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讓學生當“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就實現了從“聽別人講”到“講給別人聽”的角色轉變,更能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因此,各地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要多讓學生當主角。
紅色文化進校園,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目的就是讓紅色基因根植學生內心,讓青少年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近年來部分地方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思想開展活動,滿足于一年邀請幾位革命英雄人物或紅色文化研究人員進學校講紅色故事,讓學生參觀了幾次革命紀念館等,而不注重學生的實際感受和教育效果,使得紅色教育流于了形式、背離了初衷。因此,各地要進一步提高紅色文化進校園重要性的認識,不能為進校園而進校園,要創新方式方法讓學生當主角,從而讓學生主動學習弘揚紅色文化,切實增強紅色教育的效果。
讓學生當主角更能促進紅色文化入腦入心。比如讓學生當“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如果記不住當地的紅色歷史和故事,就不能很好地講給別人聽,這必定能激發學生認真學習紅色文化的責任感;再者,對小學生來說,當上“紅色義務宣講員”也是一種榮譽,更能激發他們學習宣講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又比如,學生聽了紅色故事、參觀了革命紀念館后,可以通過寫感想、編寫參演紅色話劇等形式讓學生實現角色的轉換,學生把所見、所聽、所感寫出來、演出來就是一個主動學習、主動受教育的過程,更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