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芹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是城市的后花園,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才能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本文對吉林市生態宜居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適合當前吉林市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東地區,幅員面積2712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636平方公里。2018年全市戶籍總人口413.5萬人,鄉村人口194.6萬人,占比47%。全市共有64個街道、23個鄉和54個鎮,311個社區和1397個行政村。
一、吉林市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問題及原因
(一)鄉村自然生態環境污染,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鄉村人居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為人們民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而目前雖然在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吉林市的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垃圾、污水、農業廢棄物、禽畜養殖及糞便幾個方面。
原因分析:
1.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缺少生態觀念。吉林市農村目前常住民多數為年紀比較大(50歲以上)的老人和孩子(學前),總體來看居民文化水平偏低,長久以來自由散漫慣了,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淡薄,更不會考慮生態問題。
2.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處理機制滯后。很多村莊只是在村里設置了垃圾箱,在垃圾處理機制和監管方面尚有不足。如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箱里外堆滿垃圾、蒼蠅橫飛;各種垃圾全部堆放在一起,也給清理帶來困難。
3.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水平尚需提高。秸稈處理技術、玉米茬還田技術等,在山區如何應用的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目前農村處處可見玉米秸稈堆成山,黃豆秸稈到處堆的雜亂無章現象。
4.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吉林市山區農村,農民飲用水多為山泉水(地下水),水質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給水系統,而排水系統目前尚不完善。多數鄉村設置了排水明溝,但尚沒有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網,生活污水目前還只是直接排放,這對地下水也造成了污染。
5.禽畜養殖缺乏監管。農村居民中,有些戶喜歡在自家院落養殖一些牛馬羊雞鴨鵝狗等家畜家禽,這不僅會產生空氣污染、糞便污染和噪聲污染等,同時造成村容不美觀。應加強管理,在制度中提出必要的要求和約束機制。
(二)人文生態環境匱乏,阻礙了生態宜居鄉村建設進程
人文生態環境為人們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備元素。在生態宜居鄉村建設中,人文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同樣重要。如鄉村建設缺乏系統性、規劃性和前瞻性;鄉村建設人才短缺、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鄉村建設缺乏文化特色;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匱乏;技術培訓力度不夠等。
原因分析:
1.鄉村建設缺乏科學的、系統性的建設規劃。鄉村建設應有規劃指導,以“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為切入點,把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文化傳承融為一體,使鄉村建設有據可依。
2.原本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至今依然存在,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人們普遍認為城市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等各方面都優于農村,原本居住在城市里的大學生等人才不愿意去農村就業,而農村考學成才的大學生也少有再回到農村去工作的。雖然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去偏遠及農村工作,但現今能真正在農村踏實工作,把自己的事業扎根農村的還很少。另外,由于觀念意識淡薄和經濟利益驅動,很多農民缺少生態觀念,對生態宜居工作不夠重視,被動應對甚至不愿意參與建設。
3.留住鄉愁、活化鄉愁記憶是滿足人們精神情感的重要訴求,文化建設是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核心和靈魂,要做到“一村一品”而非“千村一面”。由于沒有充分挖掘每個鄉村的文化特色和經濟發展格局,沒有在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工作中做好充分的調研和規劃,故村莊各自的文化特色還沒有形成。
4.鄉村缺少文化氛圍,農村的文化環境、設施建設不到位,管理和組織欠缺,致使農民業余生活單調,很多農民在農閑時打麻將、賭博成風。
5.對農民的農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工作還不到位,一方面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短缺,另一方面農民對自家土地的經營和規劃尚需專業技術能人的扶持和幫助,使他們知曉市場需要什么農產品或經濟作物,并幫助農民生產和推銷。同時,農民課堂還需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模式,不拘地點、時間,田間地頭隨時開展指導和培訓。真正讓農民成為人人懂技術,個個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吉林市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對策建議
(一)做好生態宜居鄉村的宣傳組織工作,提高農民的環境生態意識
1.廣泛宣傳生態鄉村建設的意義,激發農民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意識。一是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文藝團體等多方媒介廣泛宣傳,展現山清水秀的美好,傳播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使農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從內心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和修養,自覺摒棄不文明、不衛生的生活習慣。讓農民自覺意識到保護耕地土壤品質和飲用水資源,樹立保護環境的理念,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二是利用村莊文化板廊或農民自家院墻壁面進行宣傳。如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勤儉節約、鄰里和諧、村規民約、法律法規、富民政策等。第三定期展開環境衛生評比、環境保護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
2.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調動全體村民參與的主動性。對村班子成員進行培訓,明確其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對村民小組長和村級保潔員進行培訓,使其明確自身職責和應做哪些工作、怎么做、出現問題怎么解決、應承擔的責任等。
(二)鼓勵廣大青年大學生投身美麗鄉村建設,鼓勵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建設美麗家園
讓青年學生了解農村,熱愛農村,是傳統文化復興的良好機遇,也是農村興盛的契機。鄉村建設需要年輕一代貢獻力量,大學生是創造與創新力量的代表,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大學生參與。鼓勵青年大學生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偉大實踐當中,利用專業理論和創新意識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全面發展。鼓勵和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建設家鄉,記住鄉愁,發揮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做到規劃引領,科學建設美麗鄉村
村莊建設規劃應納入其所在城鎮或城市建設規劃中,在“大盤子”中統一考慮,統一規劃,避免多個規劃各自為政。根據鄉村地形地貌特征、自然人文景觀、經濟基礎條件、傳統文化積淀等要素,科學編制鄉村發展規劃,強化多規合一。鄉村建設規劃要集約利用土地,合理布局排水系統、路燈照明系統、鄉村綠化系統,注重規劃的可行性和連續性,保障規劃的可實施性。
(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
完善鄉村排水系統,加快污水處理廠和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解決農村污水對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問題。完善鄉村垃圾處理系統,建立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減少鄉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建成城鄉環衛一體化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將禽畜糞便集中處置、綜合利用,使糞便全部還田,解決散養戶產生的糞便污染問題。加強農村水源地的保護,保護居民飲用水的安全和凈化。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進一步抓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處理、飲水安全、廁所改造,重點抓好污水處理、村莊綠化、土地整理、秸稈處理和廚房改造等。
(五)加快轉變農村的單一產業結構形式,發展生態新農業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創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生態產業格局。吉林市位于山區,農用地多有坡度且地塊較小,不適合種植玉米等大田作物,更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故應增加特色、有機中高端農產品或深加工農產品的供給,建立農產品品牌。創新“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業”發展模式,激發農民創業積極性,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等。(作者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本文為吉林市社科聯項目“吉林市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問題研究”(市聯198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