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劉曉茜

國內新經濟發展正面臨一個良好的契機,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大量涌現,研究新經濟“產業特征”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新經濟發展都有良好的指導作用。日本首提“業態”一詞,在國內,該詞也被引入到其他領域,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現如今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的發展需要以產業業態的基本內涵、表現形態等為基本導向。而由于缺乏相關概念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闡釋了新經濟“產業業態”特征的內涵、層次和表現形態。
一、“業態”來源
“業態”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用來輔助研究零售業的發展,因此也被稱為“零售業態”,主要指零售業的經營形態或經營形式,同時可看作零售業長期演化和革命性變革的結果。據日本官方統計, 目前將零售業的業態分為九大類 ,包括:百貨店、綜合超市、其他綜合超市、專業超市、方便店、其他超市、專業店、其他商品零售店、其他商店九大類(趙爾烈和于淑華,1996)。后在中國,“零售業態”漸取代“零售類型”一詞,被用于專指銷售領域的經營形態拓展到所有生產經營活動的形式和形態。
國內現已經將流通零售領域的“業態”概念引入了服務行業當中,并且有逐步向一二產業拓展的趨勢。媒介內容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機制在新型信息技術發展條件下進一步被改變,催生出新的媒體業態、形態與生態,推動了傳統媒體的智能化轉型和"泛媒化"產業鏈的建構(郭小平 汪亞純,2019)。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新業態,進一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產業業態”或者“行業業態”的概念被廣泛提及,出現在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文件中。有學者指出(某項)產業的產業組織或產業活動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形式和運作形態,組織經營形式和內容存在方式是產業的實現形式或存在形式。產業是指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所有單位的集合;而各生產單位的具體運作內容、機制和形式的總和或概括就是產業的業態(伍業鋒,2013)。可見,產業業態并非僅僅強調形式和形態,也包含形式和與之關聯的內容、機制。
二、“產業業態”內涵和層次研究
綜合已有研究,并借鑒產業組織形態的概念,狹義上的產業業態僅指針對消費者需求,提供銷售或服務的模式;廣義上的產業業態即產業形態,是指具有相同屬性的經濟系統內部,同產業內各部門或各個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形成的相互聯系及組合形態。本報告主要研究對象屬于后者。
具體而言,產業業態包含產業價值鏈上各個子系統、子要素和微觀主體表現形式和內容存在方式的統一,既包括產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組織形式,也包括這種形式所依附的產業組織進行經營活動的具體對象和內容。其內涵可劃分為子系統、子要素和微觀表現形式三個層次:
第一,基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劃分層次,這里的子系統是指基于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部門結構,具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如聯合國標準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等,在我國基本以三次產業劃分為準。
第二,子要素是指基于中觀層面上,產業價值鏈上產品生產技術和工藝、產品銷售、服務等,借助市場活動協調地區間專業分工和滿足多層次需求,并以產業內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合作載體。產業鏈是指產業部門之間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關聯的具體表現形式,而這種關聯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也是產業關聯區別于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主要特征。
第三,企業作為市場的微觀主體,產業業態的微觀表現形式需根據企業間和不同企業相關部門間關系來界定。按國民經濟的三次產業劃分標準,在第一和第二產業中主要指企業間在競爭或合作時所形成關系結構中,采用的具有同質性或上下游關聯性的產品生產工藝或技術,以及依托于此的最終產品的具體表現形態和內容載體;在第三產業中,主要指企業間形成聯系時所依托的銷售或服務的具體模式,及內容載體。
三、新經濟“產業業態”內涵的具體表現形態
(一)產業業態多樣化。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典型代表,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特征,以網絡和IT技術為主要依托,打造服務新業態,并衍生許多子產業類別,由此帶動大批新興業態企業、服務業新興業態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等;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第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相關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特點在市場上表現出多樣化的存在形態;第一產業以第二、三產業為技術和形態支撐,立足于生態農業等,引入第二產業的技術,向第三產業如服務業拓展延伸,進而增加第一產業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
(二)產業業態高級化。第一產業,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向農業滲透,衍生出生物農業、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應用等創新型農業新業態;第二產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的使用,有效優化了傳統產業結構,實現業態創新、技術驅動、協調發展,由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發展,開展柔性生產、定制化制造,促進企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綠色化、生態化;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聚焦發展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六大未來發展方向,且具有融入現代城市的綜合功能,產業業態呈現出高知識密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帶動能力等形式。
產業業態融合化。現今,全國各地掀起“互聯網+”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新模式的浪潮,促進一二三產業業態的融合化。一方面,三大產業新業態互助融合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帶動了休閑農業、會展農業、景觀農業、創意農業、陽臺農業等服務型農業新業態產生和發展;制造企業趨向產品服務方面,關注產品功能和客戶需求,提供配套的解決方案;現代技術集成應用與農業相融合,衍生出工廠化農業等綜合新業態。另一方面,服務業內部產業業態的融合。服務業內部各子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包括了子服務業各自內部融合、交叉融合、互補融合、結合型融合,使得服務業多樣化,更好滿足服務需要。2018年,阿里研究院公布了電商示范百強縣的排行榜,其中,貴州清鎮市脫穎而出,位居35位,成功就在于清鎮市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打造三大產業業態互助發展、融合發展。同時,重點建設“四季貴州”項目,該項目融合了生態觀光、購物娛樂、商務會展等功能,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除此之外,清鎮市物流新城倉儲、汽車貿易等產業發展良好,也是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又一資源集聚地。(作者單位:成都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