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治平
摘 要: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城市新型社區則指在城市化過程中新形成的不同于單位社區的新社區。社區文化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型社區居民市民化,保持和維護社區的穩定,進而構建起和諧社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城市新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與建設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公共文化;建設
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共同體的人們具有強烈的歸屬感、關系密切、守望相助,人與人之間富有人情味。城市新型社區則指在城市化過程中新形成的社區,它可能是城市拆遷過程中原來農村居民轉化為城市居民形成的社區,也可能是因城市房地產開發而形成的、有別于原來單位社區的新社區。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社區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戰略性問題。
當前,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居民對文化的渴望和需求越來越突出。社區文化建設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原有的農村居民以及其他新進入城市的居民融入到城市的文化與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新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與建設的現狀又是如何的呢?筆者對成都市的一些新型社區進行了調查,發現當前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與建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滯后。許多社區的文化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社區文化設施的檔次低、功能少,設施有些老化、面積狹小,難以滿足社區居民就近、就便進行文化活動的需要。有的社區甚至租用活動場所。在筆者的調查中,只有20%的調查對象對文化設施非常滿意,有20%的人竟然說“不清楚”。這數據充分說明缺乏活動場所和設施,阻礙了社區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社區文化投入供給不足。據了解,許多社區每年的文化建設經費主要是靠上一級部門撥款,加上社區文化產業有一小部分的創收。此外經費便沒有其他渠道來源。社區文體活動沒有專項資金,往往造成活動越多貼補就越大,制約了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的建設與開展,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社區文化建設內容單一、層次低、規模小、影響力不高等問題。
(三)社區文化專業人才缺少。由于受思想觀念和市場規律的雙重制約,社區文化活動中老年人群體和女性群體充當了社區文體活動的主力軍。專業文化人才缺乏有效的整合,文化、教育系統的專業人員、藝術院校的學生、藝術團體的專業工作者等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難以實現與社區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對接。
(四)對社區公共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無論是社區的干部,還是社區的普通居民,對于什么是社區文化,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如把社區文化與群眾文化或群眾文藝等同起來,認為搞好了群眾的文藝活動,就是搞好了社區文化。對于社區文化建設的形式,認為開展了各項文化活動,社區文化建設就完成了。這種認識可能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停留在一般的社區文藝活動層面,沒有挖掘出社區深層次的文化傳統。
(五)社區認同意識不高。社區認同意識是社區居民對本地社區的認同、喜愛等心理感覺。調查顯示,雖然有52%的人認同社區,但還是有48%的人不認同社區。這可能同社區的文化價值認同感偏低有關。新型社區里的成員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收入水平、文化差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很大,社區成員之間的行為模式、生活模式、心理認同、價值取向等相去甚遠,導致了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疏離感,相互間難以實現融合,從而導致社區認同的缺失或偏低。而社區居民只有超越將他們區分為社區各集團成員的界限而彼此相互聯系時,相互間的信任才能建立,只有有了信任,認同才有可能,只有有了認同,社區文化活動才能夠搞好。
社區認同意識不太高還表現在社區居民參與不積極、參與意識不強。在大多數社區中,經常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主要是離退休老人,尤以老年婦女居多。許多居民雖然生活在社區,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意識淡薄。有時甚至錯誤地認為那是政府部門的事 ,與自己無關。
(六)社區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往往受到家庭、鄰里、學校、同輩群體、工作單位等初級群體的影響。而居住共同體、同輩群體、工作環境對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持續影響他們的一生。這就要求社區文化加強社會價值觀、技能傳授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工作,把社區文化推向更深更廣闊的領域。社區文化教育功能弱化與社區文化活動的針對性還不夠強有關系。社區除了進行文藝表演類等的活動外,還進行了很多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社區民眾對社區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動的滿意度不是很高。社區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的突出表現是社區提供的公共文化對新型社區居民對城市的融入度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夠。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社區公共文化的服務與建設應在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一)增加資金投入,完善社區文化設施。社區文化建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才能確保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主體應該是政府,作為一種公益性的投入。與此同時,要努力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對此可以仿效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社區文化建設基金。同時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社區文化建設,形成社會資源共享、多方積極投入的社區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在文化設施上,可以采取資源共享,互補互利的方式,擴大文化設施的數量和使用效率。社區要盡量密切與轄區內單位的關系,爭取轄區內單位將他們的文化活動場所向社區居民開放,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互補互利。
(二)健全壯大社區文化隊伍。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要充分重視社區的各類文化人才資源。對此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選拔、培養群眾文化人才:(1)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庫”,對轄區文化人才進行登記造冊,統籌協調市區文化人才的使用,充實社區文化隊伍;(2)加強各類社區文化興趣協會建設,從中發現有專長的文化骨干,吸收到社區文化隊伍中來;(3)加強同本市藝術院團的聯系與合作,從藝術表演骨干、退休或在職教師、文體愛好者中,采取自愿報名、組織考核的辦法,選聘一批既有專業知識技能和組織協調能力、又熱心社區服務工作的人才,擔任社區文化活動輔導員,指導開展社區文化活動。
(三)加強社區文化活動的針對性,豐富社區文化活動內容。社區成員的收入水平、社會地位、教育水平、年齡結構、知識層次、興趣愛好等可能相差很大。這些不同和差距導致了對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社區傳統的唱、舞、球、拳、劍等公共文化活動,越來越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社區文化活動要做到層次性和多樣性相結合。要注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要雅俗共賞,盡量照顧不同層次、不同愛好人員的文化需求,使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居民群眾在社區文體活動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分享到社區文化活動的樂趣。
(四)積極培育社區文化中介組織。社區文化本質上講是一種群眾性文化,它的建設應該是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的群眾性行為。這就需要通過培育社區自治組織,實現對社會的再整合。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社區文化中介組織的培育。中介組織可以走由無償到低償,最后再過渡到有償之路。與此同時,政府可以嘗試與社區中介組織簽訂協議,委托他們進行社區文化建設,給與相應基金資助,并進行監督和調控,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