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茹 楊柏宏


隨著中日兩國發展,“恩”文化也隨之出現了差異。本文針對中日家庭中“隔代撫養”、“孤獨死”現象進行數據調查,同時采用從現象到原因的分析方法,對中日家庭“恩”文化的“債務性”和“被動性”進行了比較,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對現階段關于“恩”文化的研究進行了簡單的補充。
一、中日“恩”文化的定義
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對“恩”文化似乎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通過文獻和現象可以發現,中日兩國的“恩”都主要包含“施恩”、“感恩”、“報恩”三個階段,三者兼備才能稱之為“恩”文化。“恩”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每個場合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二、中日家庭中的“恩”文化現象及對比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中日“恩”文化的含義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恩”文化在中日家庭中也逐漸被重視起來,成為了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之一。
(一)隔代撫養
據中國老齡中心調查,2012年中國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達66.47%,中國南部地區近九成的老人參與撫養第三代,“隔代撫養”這一現象在中國已經十分普遍。
反觀日本,老年人卻很少幫忙撫養孫子女。日本某企業以2509名50歲中年男女退休后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的想法是繼續工作、外出旅游或安度晚年,極少有人會幫子女看孩子。
魯斯·本尼迪克特認為,在日本社會中,“恩”不同于無償的愛,“恩”作為一種債務被償還,所以“報恩”被看作與“恩”全然不同的另一個范疇。由此可見,關于“隔代撫養”這一現象,中日的觀念有著很大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恩”的債務性。“債務”的觀念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心中,與其讓父母幫忙照顧孩子,無形中背上父母的“恩情”,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去欠下這種“債務”。而在中國,“恩”的界限相對模糊,子女請求父母幫忙理所應當,從而導致中國的“隔代撫養”現象更加普遍。
(二)孤獨死
日本在數年前就提出了“孤獨死”的概念:獨自生活者死亡時沒有任何人看護或知曉,并且其死亡到被發現有一定時間間隔的社會現象;近年來,中國也提出了“空巢老人”等概念。事實上,“空巢老人”與“孤獨死”現象有著密切關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數據)
“孤獨死”的概念在中國提出較晚,可以根據近幾年中國65周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及空巢老人占比為依據進行類比分析。數據顯示,中國65周歲以上的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可以預估“孤獨死”人數將會越來越多。
中日“孤獨死”現象中,主體的共同點是“獨居”,不同點在于“獨居”的主動與被動。中國自古重視“孝”和“報恩”,但隨著社會發展,子女往往容易認為對父母物質上的供養就代表孝心,與父母缺乏溝通,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被動“獨居”。
而在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接受了別人的好意就必須要回報,如果逾期未報,就會像利息一樣增長。因此,日本人怕欠他人“恩”,也怕“報恩”,老人們怕給子女添麻煩而不愿意與子女同住,其“空巢”相對來講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他們不愿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即使身染重病,也不愿讓子女照顧,寧可在家悄無聲息的死去。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分析中日兩國家庭中的“隔代撫養”和“孤獨死”現象,不難發現,兩國“恩”文化既存在著一部分相同點,又由于國情等原因而呈現出差異。事實上,“恩”文化并不只在中日家庭領域中發揮作用,在政治管理、社會交往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恩”文化在政治和社會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發揮著什么作用,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度大連民族大學省級創新訓練項目《中日“恩”文化的對比研究》(項目編號: 20191202609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