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班主任向我訴苦:昨天晚上,他們班的一位家長情緒激動地在班級群里公開指責老師。原因是他的孩子因近期上學經常遲到被老師批評了。孩子回家之后便開始鬧情緒,不肯吃飯,一家人都跟著揪心,特別是爺爺奶奶,一直抱怨老師不該批評他們家的寶貝。孩子的爸爸則是越聽越氣憤,最后在群里說了一些過激的話。
在與教師交流時,家長經常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老師,我家孩子就愛被表揚,不喜歡被批評。請您一定要多表揚他(她)啊!”每個人都喜歡被表揚、被肯定,因為肯定能讓人愉悅,充滿前行的動力,特別是近幾年,我們也一直在提倡賞識教育。那么,批評到底還要不要呢?試想,沒有批評的教育該是什么樣的?孩子早晨經常賴床,導致上學遲到,家長不批評,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責任心如何培養?有的孩子常常欺負同學,教師不批評,其他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同學之間又如何學會友善相處……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通過一項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后也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干脆“拒之門外”的態度。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積極面對批評。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父母、教師在批評孩子時往往表情冷漠、言辭激烈,跟平時慈眉善目的模樣大相徑庭。這種變化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不安,害怕自己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甚至會認為大人不再愛自己了,從而產生沮喪、失落等消極情緒。
孩子6歲后開始有自尊的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面子”,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批評會讓他們覺得無地自容。成人接受批評、承認自己的錯誤也需要一定的勇氣,更何況是孩子。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青少年正處于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由于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所以只能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形成“自我”與外界的對立。當面對家長的嚴厲責問時,青少年會產生逆反心理,不管大人怎么問,就是不想認錯,甚至說謊話。
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也要允許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想想自己小時候犯的錯、做過的一些幼稚荒唐的事,心態就會平和許多,而心平氣和正是批評的良好開端。如果在批評之前,我們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后續的交流就會順暢許多。可以嘗試以下幾種開場白:寶貝,我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孩子,你知道嗎,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犯錯,爸爸(媽媽)也不例外,我小時候……;孩子,爸爸(媽媽)想和你一起來回憶一下今天這件事的經過,可以嗎?你覺得在這件事中,我們怎樣做能讓事情變好呢?
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這就是三明治效應。這種現象就如同三明治,第一層是認同、賞識、肯定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這種批評方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能讓對方積極地接受批評,改正自己的不足。
如小林跟同學約好了一起玩網絡游戲,可是因為作業沒完成,媽媽不允許,他便偷偷玩,結果被媽媽發現。很多家長在這種情況下,都是選擇劈頭蓋臉地把孩子罵一頓,再罰他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不允許玩游戲。對于這種批評和懲罰,大多數的孩子內心是不接受的,只是畏懼家長的權威,不敢多說什么。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當場就和家長爭執起來,甚至還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
這時不妨運用三明治式的批評:“孩子,其實媽媽可以理解你,知道你這樣做是不想失信于同學,不想讓你的形象在同學的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好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之前和媽媽約定好做完作業才能玩游戲呢?另外,如果你的同學知道了因為他的相邀讓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還被媽媽批評,他的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吧?你想想,現在很多家長都不允許孩子玩游戲,可是我卻贊成你玩,正是因為你一直是一個懂得自律的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該玩,什么時候不該玩,你說是嗎?”相信這樣的批評方式一定能促使孩子自我反省,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下決心改正。
有些父母只要批評就開始講一堆大道理,講得口干舌燥卻收效甚微。有一位媽媽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她在微信公眾號中關注了很多哲理小故事,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每次講的時候,并不是為了批評教育孩子,所以孩子比較容易產生認同感。當孩子犯錯時,媽媽再把某個故事拿出來作為素材教育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了。
同時,在批評時,父母也要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父母批評教育子女,靠強制壓迫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充分說話的機會,他們才能剖析自己的行為,觸及靈魂最深處,才能使其心服口服。”
用實踐體驗法可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直接批評更有效。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就非要買西瓜。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兒子不高興:“我要買西瓜你不買,那么你希望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父親思量了一番,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但是你要自己拿回家。”兒子抱著西瓜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當然,批評結束后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個擁抱是在告訴孩子,即使他犯了錯誤,爸爸媽媽也一樣愛他,同時也是肯定他勇于承擔的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