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家庭互動和學校生活中,一些學生被貼上“你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的標簽。當問題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時,這種認同感很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放任自己,直接以一種抵抗改變、堅持自己的態度繼續當前的生活。
在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心理咨詢工作的重點已逐步從探討個案問題轉向發掘個體內在的積極心理品質,敘事治療就是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后現代咨詢方式。敘事,簡單來說就是講述故事,但敘事治療所運用的敘事具有內容上的復雜性和方法上的多樣性。所謂敘事治療,是咨詢師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來訪者找出人生故事中的遺漏片段,以喚起其自我改變的力量?;诖?,探討敘事治療在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的運用很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心理咨詢去污名化日見成效,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舉辦心理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明白進行心理咨詢不代表“我有心理疾病”。但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不僅是學生自己,很多咨詢師都會習慣性地將學生歸為“這是個學習習慣差的學生”“她的人際交往能力弱”“他有多動癥”等。這樣的表述將問題本身當作人格的一部分,人即問題,會讓學生產生防備與壓力,很難開展咨詢工作。
敘事治療更強調人在面對問題、壓力、挫折時的潛能激發和自我超越。它擺脫了將人看作問題的傳統治療觀念,通過“故事敘說”“外化對話”“重寫對話”等方法,使人在處理問題時更客觀化,且更有處理的動力。通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可以讓學生發展自我認同感,實現心理成長,還可以讓咨詢師重新反思與學生的關系。
心理咨詢古典學派重視問題的診斷,將問題看成是個體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學生會因為身上的“問題”被貼上各種標簽,從而形成隱蔽、貶義的自我認同。在他們的經歷中,問題毗鄰而居且讓自己感到責難、罪惡或羞恥,從而發展出否定、壓抑、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機制。敘事治療則提倡對人的尊重,強調將問題和人分開。其首要工作就是向學生澄清:人不等于問題,那些挑戰常規的言行、不合規矩的選擇、肆意發泄的情感才是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承認它的影響,尋找戰勝它的方法,支持來訪者在問題和自我之間建立合適的關系。
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指出,外化對話可以把個人和問題剝離開,讓人以更輕松、更沒有壓力且更有效的方法面對問題。咨詢師使用外化的語言描述與提問,如面對一個經常發脾氣的學生,可以將“你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生氣”表述為“生氣通常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容易控制你”,后一種提問讓學生把自己和問題分開,思考問題如何影響自己。外化對話的練習很有必要,在對話中實現人與問題的剝離,讓人更具能動性。
解構問題之前,學生及其家人、朋友、教師都從問題視角描述他的自身行為,將問題視為學生人格不良的外在表現。解構問題使他能將自己與問題分離,意識到問題不等于人。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運用外化對話敘述生活故事,建構生活的意義。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包括開始和結束,因而給了我們框架,使我們得以詮釋現在?!睌⑹炉煼ㄕJ為,敘述故事本身就具有意義。在咨詢室中,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會根據前來咨詢的問題描述生活事件,如他們在什么樣的事件中感受到失落、焦慮或者無價值感,充滿了“意義”的故事和經歷是咨詢師與學生互動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述說某段生命故事時會遺漏一些細節片段,而這些遺漏的片段往往孕育著可以發展新支線故事的種子。咨詢師捕捉到這些細節后,并不是直接給予建議,而是引導學生說出這段故事中自己不曾察覺的部分,進而啟發他找出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之道。引導的核心在于咨詢過程中喚起當事人生命中曾經出現過的、積極的東西,以增加其自我改變的內在潛能。如在敘事治療中談論問題故事時,咨詢師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是怎么辦到的?”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將焦點放在曾經的努力或內在的知識和力量上,從而走出困境。
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有的成長于單親家庭,有的長期遭受家庭忽視,有的存在自身問題困擾……面對這么多的問題,他們依舊負重前行,并且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應對方法,這其中必定有一些蘊藏在生活之中的優勢資源。咨詢師要幫助學生發現屬于他們自己的資源,并學習如何將這些優勢資源調動起來。一旦開啟了新的支線故事,原本充滿失落、焦慮或者無價值感的人生故事就有了新的走向,愛、寬容、力量會讓他們體會到新的世界,解決當前問題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們自己改變了原來的故事走向。
透過問題,挖掘意義,這是第二環節的核心工作,也是干預過程的關鍵。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必須樹立“優勢視角”,看到問題也是功能的體現,關注學生問題背后的生命狀況,而不是糾纏于問題本身。
敘事治療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問題的專家,當發現原有故事背后還藏著多樣的可能性時,即使很多問題還沒有找到答案,也能給予學生這樣的期待:隨著支線故事的不斷發掘,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
然而,當個體完全以主流價值觀作為評判自己行為的唯一標準時,往往只能看到那些不符合主流文化標準的行為,一旦其行為長期達不到社會主流標準,就有可能形成消極的自我認同,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但是實際上,任何生活事件都有多元的意義和價值,將生活事件的多元意義展示出來,個體就更有可能在其中選擇符合自己價值判斷的意義,進而改變自身被動面對問題的局面,形成符合自身體驗的自我認同。
在解構問題和建構意義之后,咨詢師要帶領學生編寫新的充滿希望的人生故事。當下的生命故事是由特定主題下的某些事件串聯而成的,咨詢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中還存在許多雖未被描述但仍然存在的可能性。咨詢師和學生的工作就是共同尋找新的閃光事件,創造新的支線故事,即使有問題的故事依然存在,學生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敘事治療在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的運用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不同于以往心理咨詢對于學生問題的下定義,敘事治療將個體視為改變當下狀況的資源,自己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這一視角的轉變符合心理咨詢助人自助的原則,并且強化了學生應對自身問題的主體地位。發展新的人生故事就是激活生命的潛能,推動生命走向更高的發展。
當問題與人格相聯系時,個體本能地會覺得羞愧或者無能為力,因為這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敘事治療則將人與問題分開,讓學生認識到人本身是完善的,這可以幫助他們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應對問題。
心理咨詢通過談話的方式形成學生的人生故事,更多時候是一條圍繞重要生命歷程展開的單向故事。敘事治療則在原本描述的單線經歷之外找到其他閃光事件,將這些閃光事件連成不同的支線,也就形成了多元的生命故事。即使原本的故事依舊存在,但多條人生故事線的鋪開可以讓學生看到更豐富的描述和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