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三年級學生,10歲。幼兒園時就讀于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小學進入公辦學校就讀。小軍在班上惹事不斷,二年級開始,一周兩次在私人心理機構進行矯正行為的治療。升入三年級后,老師反映他上課經常開小差,情緒波動大,情緒發作時帶有暴力傾向。
小軍6歲前是由奶奶撫養,與外界接觸少,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弱。別人不理解他的意思時,他就著急,會用推、拉、扯等粗暴動作來輔助交流,時常遭到同伴拒絕。
全職陪讀的母親因為承受的壓力過大,面對兒子的問題時情緒激動,時常打他耳光進行教訓,使小軍產生暴力認同的傾向。父親學歷低,話很少,加上工作忙,很少與孩子溝通交流。
開學第二周的一個大課間,小軍想找一個男生玩。他先用手指去戳對方的肚子,結果被同學戳回來,小軍就抬手給了對方一巴掌。這一周內,他打過兩個同學耳光,還把前面同學的桌椅和書本推到地上。班主任將小軍轉介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同時通知了他的父母。父母很重視,當天下午來到學校。
咨詢中,根據小軍的日常行為表現,結合臨床咨詢信息,感覺他有輕度的“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傾向,建議家長帶小軍去醫院進行診斷。我看到小軍父母很焦慮,就肯定了他們對孩子的付出:購置學區房,為孩子營造他們認為足夠好的成長環境;送孩子學繪畫;母親全職陪讀;送孩子上心理課改善行為。聽完我的話,小軍父母臉上的表情松弛了一些。
一周后,醫院確診:小軍是一個多動癥兒童,需要吃藥治療。
開學第四周,小軍將美工刀帶進教室,并在大課間時拿出鋒利的刀片向同學揮舞。小軍母親主動替兒子承擔過失,認為自己給孩子買了美工刀后沒有收好,是自己的錯。咨詢中,我幫助小軍母親調整認知:愛孩子,是為孩子騰出成長的空間,而不是包攬一切。我建議小軍母親在與孩子交往時更多地傾聽,讓小軍在傾聽與表達中逐漸提高心智發育水平。
結束母子咨詢后,我向小軍的班主任提出兩條建議:當小軍出現行為偏差時,盡量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厲聲指責,要保護他的自尊;結合小軍力氣比較大的優勢,讓他擔任勞動委員職務,如果干得好,及時在班內表揚他。這不僅會讓同學對他產生好感,也會讓他感受到為同學服務能收獲友誼與尊重,持續的正強化訓練會提升小軍的自信心與歸屬感。
第五周,我邀請小軍母親一起來參加團體輔導課,主題是《專注力訓練——用手指進行加減法運算》。在課堂上,我發現小軍緊貼墻壁行走,邊走邊閃,好像在逃避什么;我說的指令他聽不懂,媽媽在旁邊重復一遍后再練習,還是會做錯。我推測小軍在其他課堂學習中的反應是遲緩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效果差,學習存在一定困難。
小軍母親感覺收獲較大,了解到孩子在課堂中的表現:遇到難度大的內容時,小軍會放棄學習,低下頭生悶氣,進行自我攻擊。此時如果有同學對他投來目光,他會轉移那股怒火,狠狠地盯著同學。小軍母親認為手指操對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很有效,回家后會繼續訓練孩子,并與我約定每周三都來上團體輔導課。我也希望小軍在團體游戲中能全情投入,產生多樣化的活動體驗,豐富內心感受,學會與同伴交往。
小軍進入心理咨詢室后,微笑著和我打招呼。他與我聊起幫同學排桌椅時同學點頭向他表示感謝,眼神很友善,我肯定他幫助同學的行動以及觀察到同學眼神的細節。小軍反復提到喜歡踢足球,希望進入學校的足球隊。
咨詢結束后,我考慮到小軍多動、有注意力缺陷,跑步運動對他前額葉的發育有促進作用,就與學校領導和體育老師商議。他們同意小軍加入足球隊,每天早上進行體能訓練,練習踢球。
小軍父親每天送小軍來學校參加足球訓練,小軍跑步時,父親就全程陪伴。我幾次在足球場遇到他們,父子倆都是喜笑顔開的。小軍各方面表現不錯,上課專心聽講,作業也能完成,不惹事,不攻擊同學,逐漸步入正軌。
多動癥兒童的治療需要家庭、學校、醫院攜手合力,減少他們的破壞性行為,引導他們改善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在小軍的成長道路上,學校應盡量為他提供條件和保障,如每周一次的團體輔導課、每天的足球訓練等;家長也要堅持對孩子專注力的訓練,溫柔而堅定地引導孩子學會堅持、學會表達,遵守必須遵守的底線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