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17歲,高二文科班女生,身材高挑,皮膚白凈。小文住校,和舍友關系不好,經常獨來獨往,不和其他人交流,內心感到特別壓抑。小文的母親是公司管理層,對小文的期待很高,同時管控嚴格,讓小文上各種才藝班和補習班,平時絕對不允許她使用手機。小文從小對母親的話深信不疑,盡量做到母親提出的要求。
小文認為自己和舍友關系不太和諧,時常感到孤獨,待在宿舍時非常壓抑。她覺得自己性格太強勢,不會和同學相處,開始不斷否定自己。和小文深入交流后我了解到,每當她在宿舍里聽到舍友議論自己班級如何不好時,她就忍不住和對方辯論,時常不歡而散。這樣的情況多次發生后,舍友就不怎么愿意和她說話了,她在宿舍里顯得孤立無援。小文內心很渴望與人交往,但防御心理很強。
通過房樹人測驗分析,發現小文的自我同一性存在矛盾沖突。畫面人物是一個男孩,雙肩特別寬大、高聳,說明他很有擔當,承擔了很多責任;他的嘴巴被涂黑,說明在表達上存在一定的焦慮;從方正的身體可以看出他是個做事有原則、固執、不太妥協的人;手腳都沒有畫出來,可見他目前行動力受限;田字的窗戶和緊閉的門,說明他雖渴望與人交往,但與外界的接觸并不良好。
綜合整個畫面和小文的描述,初步推斷小文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存在一定的焦慮和困惑,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又擔心表達不當,所以裹足不前、內心煩亂,不知如何是好。
在咨詢關系的建立階段,我用尊重、共情、傾聽、澄清、開放式提問、具體化等心理咨詢技巧,與小文建立相互信賴的咨詢關系。我們共同討論設定了咨詢目標:改善和舍友的關系,能比較自在地生活。
通過訪談分析發現,小文把舍友對自己班級的評價直接等同于對自己的評價。我運用澄清和具體化的提問技術讓小文看到:舍友并沒有對她個人進行人身攻擊,沒有刻意針對她個人,不是故意孤立她。同時我告訴小文,可以合理表達不悅,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不愉快感受,而不是單方面地壓抑和孤立自己。
通過幾次訪談,小文在咨詢室里變得放松,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了解到小文在宿舍里并不是完全孤立無援,她有一個玩得比較好的伙伴小C。但因為小文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成績下滑,小文的母親一直勸說小文不要接近小C,說小C一直在利用她,不是她的朋友,還影響她的學習,導致她考試成績下降。在母親的多次勸說下,小文漸漸認同了母親的話。
我運用重要性排序引導小文覺察自己對小C的感受,及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學會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和小C之間的友情。小文認為自己更多的時候選擇聽取母親的意見。我又通過開放式提問技術引導小文覺察自己的感受,小C是不是真的只是因為成績好才和她做朋友,小文思考后承認小C并沒有母親說得那么不堪。我告知小文應該讓朋友看到真實的自己和內在的需求,而不是通過自己的討好、忍讓和他人建立關系,或借助母親的判斷來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進一步引導小文思考:是什么讓你覺得自己不配被別人喜歡,只是因為成績好才被大家認可?小文覺得自己個性比較拗,別人談論的一些話題她也不懂,應該是一個無趣的人,別人不會喜歡。我運用蘇格拉底提問技術幫助小文思考:如果成績下降了,是不是意味著你更沒有魅力、更沒有朋友了?小文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時表明高中期間只考慮學習,希望自己可以進入很好的大學,到時再發展自己的人際關系。由此可以看出,小文的思維是非??贪宓模且环N非黑即白的模式,學習對她來說極為重要,她認為:如果要學習成績好,就不能分心做其他事,包括和小C維持朋友關系,因為這會讓她的學習效率下降。
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中的箭頭向下和餅圖分析術,我幫助小文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以及不合理的信念。最后,小文自己總結: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要自己去感受身邊朋友的真誠,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判斷之上。同時,學習和交友不是一定沖突的,其他人和自己做朋友并不是以成績為單一標準,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可貴的品質,也是一個有魅力的人。
小文的內心世界是孤獨的,這份孤獨后面隱藏的是對學習的焦慮,這份孤獨更讓小文將學習成績看作自己身上唯一的光環,同時也容易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個無趣的人。在咨詢結束階段,小文敢于面對自己內心對朋友的渴望,不再認為成績是交友的唯一條件,對自我的認識更為全面,看到自己性格的優勢。同時,小文也逐漸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感受,思維方式更有彈性,開始嘗試在學習和交友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