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宇 楊 柳 張 震 王 晨 陳 諾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124)
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活躍期……提出要加強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1],但實際上,大部分進入城市生活的隨遷老人都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老人們的城市融入大多集中在鄰里小區的范圍內,對城市的新生活融入度低適應性慢。少數民族的隨遷老人更是隨遷老人當中的特殊存在,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多重影響在城市融入的進程中較一般老人存在更嚴重的阻礙,內心世界所產生的落差與不適也更嚴重。
(一)現有文獻中對隨遷老人這個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郭少東、魏三珊認為隨遷老人是由于子女從農村轉到城市定居,而隨子女遷入城市生活的農村老年人[2]。易丹將隨遷老人定義為為了照顧子女及孫輩的生活需求遠離家鄉遷入城市的老人[3]。因此本文將隨遷老人定義為農村籍老人因自身照顧需要或子女生活需求等原因從自居地隨子女入城長期或短期居住的老年群體。
(二)關于城市融入。張廣濟認為城市融入是指某些特殊的社會群體,為了獲得平等的經濟、政治、基本公共服務等資源的動態過程,主動或被動的融入主流社會關系網中,融入的過程是將個體同化、社會化的過程[4]。本文在其基礎上,將城市融入定義為為了獲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社會資源,在政治、家庭、社區、文化環境四個方面主動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
(一)家庭支持不足
家庭是作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場所,在功能上,家庭不但是隨遷老人基本生活的主體,同時也向老人提供著精神上的慰藉。一般在家庭中,老人得到精神慰藉的最好方式是與家人的溝通交流,然而實際生活中,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在行為選擇、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些會造成老人與家人的關系不和諧。老人進城后在家庭中扮演的是照料孫輩及家庭瑣事的角色,但老人沒有穩定收入尤其是脫離了自給自足的舊環境后,只能通過子女供養才能生活的巨大落差使老人的價值感被需要感減弱。
(二)政策的缺失
國家關于隨遷老人的異地管理以及政策支持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因此他們無法享受與遷入地當地老年人相同的社會福利。在城鄉二元體制下,由牧區遷往城市或外地的老人受戶籍的影響較大。缺失戶籍問題導致的無法享受老年年齡補貼,老人缺乏相應單位福利,要承受巨大的醫療花銷。這些政府方面的公共服務權力的缺失不僅造成了隨遷老人養老困境和其家庭的生存困境,而且加劇了其城市融入的困境。
(三)社區支持匱乏
社區是隨遷老人在遷入新城市后除家庭外所能找到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量,隨遷老人的社區生活融入程度與個人的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息息相關。但作為一個遷入者,他們會與當地居民共同分享公共資源,當地居民對外來者的天然排斥加上少數民族老人在語言上的溝通障礙,極大程度地降低了他們社區活動的參與情況,使他們很難與當地人建立新的社會關系,無法重建新的社交網絡。
社區內的相應的醫療設施落后,老年人活動的場地與設施匱乏,社區服務隊伍水平過低志愿者數量不足。
(四)少數民族老人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的隨遷老人作為龐大隨遷老人中的一個特殊存在,在城市融入的方方面面存在著更多的問題,受傳統思想文化與地域限制的影響,民族地區隨遷老人們文化程度總體偏低,習慣了傳統的牧區生活,他們無法正常與當地的城市老人一同搭行公交、上街購物、使用簡單的科技產品。在語言方面由于一些老人不會說當地方言甚至不會說漢語,只會自己的本民族語言(蒙古語)這極大的限制了他們與家庭之外的人交流,更難建立新的社會關系。一些長久保持的傳統民族文化在當地的飲食、習俗、風土人情的沖突也造成了老人們的不適應。
(一)個人層面
調整老人們身心狀態,提高城市適應能力。要先從自身尋找融入困難的成因,調整消極情緒,積極改變,主動融入城市生活。首先,解放受傳統思想文化與地域限制造成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接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積極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努力實現再次社會化。其次,要熱愛城市生活,積極地面對城市生活,學會對自我心理的調節與安慰,以積極主動的方式代替精神情緒的消極落寞融入城市生活中,建立自我的安全感與歸屬感。[5]
(二)家庭層面
家庭不僅是一個最基本的生活場所,也是一個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作為老人的家人不但要為老人提供物質保障,也要滿足老人的精神訴求,讓老人有一個健康穩定的精神生活。在遇到家庭中的重大事件時詢問老人們的意見,可以提高老人在家務勞動以外的家庭參與程度,讓老人仍感受到被需要被尊敬。此外,對于生活方式、行為觀念、價值選擇不同而引發家庭沖突家人們須盡量避免,調解不和諧的家庭關系,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
(三)社區層面
社區作為隨遷老人在家庭外最多活動的場所,和遷入地再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必須發揮好社區的積極作用保證老人們的健康融入。首先,社區內需要招募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運用專業的技巧和工作方法為老人服務,提高社區服務隊伍水平。其次,社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為老人休閑娛樂增加場地,然后,常組織一些書畫展、健康養生講座等老年活動,增進老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更有利于增加隨遷老人與當地老人的情感聯系從而重新建立社交網絡。
(四)政策層面
政府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隨遷老人“身份合理化”,建立健全與居住時間等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讓他們享受與當地老人相同的社會福利,全面擴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同時政府應該解決異地醫療異地養老等融入困境,實現社會保障的全覆蓋,以此提升隨遷老人在城市中的生活質量,增加他們對城市社會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