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芳 姜 旭
(黑龍江工業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社會對知識武裝頭腦,思想引領行動的“專業+外語”的應用型人才越來也關注,這樣也對高校的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改革當前公共外語教師在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下所面臨的問題也成為了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將影響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的效果,影響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優化,更是能否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之一。所以積極主動的去面對這些問題,思考并解決是當務之急。
在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下,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課時的大幅度壓縮,由原來的200多學時壓縮至120學時左右。課時的減少就意味著課堂教學時間的縮短,在縮短教學時間的前提下還要完成原來的教學任務,那么教學方式方法及重難點問題等等都需要重新整合。并且目前無論是在校的學生還是就業單位對大學外語四六級的成績還是很看重的,所以公共外語教師在面對教學任務壓力的同時,還要注意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
根據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轉型下,公共外語教師也面臨著學術型向應用技術型的轉變,那么就意味著公共外語教師所教授基礎外語知識、語言結構等要向某特定領域或職業需求而進行教學改革。大部分老師就簡單的把“基礎外語+專業詞匯”,注重專業詞匯的翻譯和閱讀的方法作為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顯然這種單一的粗魯的拼裝方式缺乏專業相關知識的縱貫性,忽略了跨學科知識的重要性。
目前普遍地方高校的公共外語教學仍然是以人文教育、語言培養為主,沒有意識到相關學科或者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培養,這樣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也相對單一,尤其是純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在教學上以擅長理論基礎,嚴重缺乏本專業外的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教師自身沒有完善的多元化知識結構又怎么能培養出應用型技術人才。
很多公共外語的教師仍然把教學和科研當成是兩件不相關的事情來對待。然而,不能把教學研究中的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就會導致使得理論脫離實踐,變成了為科研而科研的研究。失去了科研成果轉化成課堂教學動力支持的意義。
科研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所以進行行之有效的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單純的就課時進行壓縮,而要從課程內容本身入手,進行綜合課程改革。加強教師走出去,將名師請進來的原則進行學術交流,不搞閉門造車,將教學改革做到實處。
建立完善的培訓體制,為公共外語教師提供制度保障;提供外出學習進修機會,有計劃有目的的建立公共外語教師的多元化知識體系;鼓勵公共外語教師繼續攻讀跨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其綜合素質。
公共外語教師在長期從事語言基礎教學的工作中進行轉型,關鍵的是自身思想的轉變。在轉型過程中也一定存在個體差異,那么要尊重教師在轉型中的想法,或傾向于教學;或傾向于科研;或傾向于基礎外語教學;或傾向于專業外語教學等等。在學校鼓勵和支持下,公共外語教師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相應的轉型,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最好的雙贏效果。
公共外語是所有高校開設的必修課,教師的教學模式也是長久的千篇一律,真正在科研上有所建樹的也很少,所以導致科研與教學不成正比。只有二者共同發展,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地方高校可以對公共外語教師的科研工作給予更多的精神和物質的鼓勵,進一步激發教師自身的積極性。
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下公共外語教師所面對的問題,不論是學校機構還是教師自身,都應該認真對待,認真思考,深刻的意識到改革轉型期中教師自身的作用效果和問題所在。最終我們相信,地方高校公共外語教師隊伍會克服困難,從實踐中找到屬于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堅實的走下去,并進一步促進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外語教學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