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知讓 趙治州 胥鈺焓 唐 瑭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3)
城鄉間教育資源不均衡,貧困山村更是如此。其一,教學設備不完善,雖然有多媒體電腦,但是幾乎不能上網,上課播放PPT時,電腦總死機,重啟多次未果,這都是常見的情況;其二,教學工具不足。上美術課時,白色粉筆居多,彩色粉筆不足;體育課的球類器材更是稀缺,僅有足球一個,乒乓球一個;數學課的尺子、圓規等專業工具也很缺少。其三,這里的廁所是旱廁,無配套沖水設施,導致蚊蟲更容易生長的環境;水資源缺乏,盡管有水管,但是水壓不足,并不能使用,因此紅里小學全校僅有兩個水管可以使用;蒼蠅、蚊子、馬蜂等毒蟲亂飛,學生們也經常被叮咬。
由于初中學校建在鄉鎮或城里,距離相對較遠,而山村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僅夠平時的吃穿用度,所以部分學生小學畢業就算“圓滿”,他們覺得知識足夠日常生活足矣。當地居民大部分選擇外出打工,老人照看孫子孫女,很多家長對教育仍持懷疑態度,認為教育并不能幫他們脫離現在貧困的現狀,由此導致了他們主動要求政策扶持的意愿微乎其微。
研究調查結果,我們發現:由于貧困山村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環繞,群眾出行不便,還屬于貧困縣里的貧困村,因此愿意留下在此教學的老師少之更少。并且留下的教師班子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這里的教師大部分是生于斯,長于斯,學歷普遍偏低,知識水平有限,學生們并不能真正有所收獲。其次,這里所教語文、數學的老師較多,而音樂、美術、科技等課程卻無專業老師負責,但為了盡可能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存在老師身兼數門課程的情況。最后,在這里任教的老師年齡偏大,教學方式傳統,不能很好地運用互聯網,傳授的知識不能極大地引起學生們的興味,因此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
貧困地區多數群眾因文化水平有限,關于“教育精準扶貧”這一名詞概念看法尚淺,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仍停留在“能學好就上,學不好就趁早打工賺錢”的陳舊觀念之上。多數群眾未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育脫貧任務遭遇瓶頸。只有推動貧困地區人民教育觀念的改變,才可以加強人民群眾自身的發展能力,促使教育能夠真正脫貧。
盡管村級學校內的教學建筑及教學物資由脫貧對口支援學校捐款搭建并投放,但整體的相關設施和城市學校還有很大差距。紅里小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多以粉筆加黑板為主,多媒體設施建設落后,跟不上新型教育模式的轉變發展;同時,教學儀器的欠缺導致課堂內容與實踐無法有效結合,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因而受到影響。與教學設施相匹配的基本衛生、安全區域建設過于落后,無法達到基本健全教育環境的需求標準,同樣導致了整體教育環境的惡劣。
以紅里村為例,紅里小學在職教師的教育背景普遍為專科或少數本科畢業,教師本身資質尚淺,導致教育質量難以提升。除此之外,市區、縣鎮的教師待遇相較于村級學校呈現出不小的差距,優秀教師人才被引流而離開鄉村,高質量師資團隊難以建立。歸根結底,只有增強優秀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村級老師待遇并進一步實施績效獎勵政策,才能讓孩子們享受到更優等的教育資源。
建國70周年以來,國家經濟正在不斷增長,但由于種種原因,受到地理位置、歷史條件、國家政策的影響,改善國家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受到許多原因的影響。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我們可以將教育資源進行更均衡的分布配置,我們可以把教育資源比較厚實的地區,比如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教育資源以網絡課程的形式傳遞給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以此改善他們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使他們有更好的學習條件。
過去的國家一直實行應試教育,重文化、輕特長,重視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他們的天真爛漫,幻想主義色彩無法得到展現,也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改變以往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發現興趣愛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我們國家整體的教育水平。
從教育精準扶貧實踐調查的結果來看,貧困地區人員的文化水平和他們的收入,他們的文化素養是有著密切聯系的,他們之所以難以脫貧,主要是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生存技能。所以,我需要做的是至少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還可以動用思維勞動,而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
現階段,在一些缺資金、缺技術的貧苦地區,給予一些物質上的支持,只能解決一時之困。最應該提高的不是他們的資金投入,國家幫扶,是讓他們自己改變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依賴于國家的救助以及社會的幫扶。從教育精準扶貧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貧困地區人們的思想覺悟不高,沒有太多學習向上的想法和毅力。
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知識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需要國家進行一些扶貧資金的投入,多開展一些扶貧項目,發揮社會輿論的宣傳作用,進而恢復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自主脫貧能力,從根本上脫離貧困,提高經濟水平。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伴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逐步開展,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貧困地區顯得更加突出,這就導致他們的教育水平嚴重落后,貧家子弟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而文化水平低則會導致他們在長大以后大多成為低收入的勞動者,并且這些會周而復始,一直循環發生下去,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教育扶貧,思想先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樹立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提升個體的教育理念。政府要做好教育精準扶貧理念的宣傳,扶持思想和信念是第一步。人民的行為總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各地政府要重視貧困地域的教育發展,發揮人才的建設作用,重塑貧困家庭對教育的信心,徹底摒除“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要保障教育公平性,加大教育扶貧政策的傾斜,保障兒童的教育資金投入,對子女讀書的家庭給予一定的物質補貼,引導他們教育的推行不但可以幫助脫貧,還可以致富,是一項長期性的回報,清除“貧困文化”對他們的不利影響。
為緩解地方教育經費緊張,中央政府應擴大教育資助的范圍,對貧困程度嚴重的地區實行政策傾斜,加大資助與就學免費的力度,將教育扶助政策與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相聯系,防止教育致貧,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發揮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的作用,提高社會對貧困地區的關注,實現社會助力教育精準扶貧,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與企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保證政府、社會和企業三者多層次、全方位幫助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創新教育扶貧模式,實行結對幫扶,保證建檔立卡的精準程度,為貧困兒童落實更多減免政策和優惠政策,提供經費保障。借鑒江西省的扶貧模式,即形成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形成統一的獎、助學金的標準體系,為貧困家庭的教育支出提供貸款,成立勤工儉學委員會,制定一定的扶助措施,根據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程度,進行適當的補助和免學雜費。
為人師表者,應該做到師德為先、以德育人。留住本地優秀教師,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積極引進外部人才,做好與師范類學校的有效對接,建立城市教師向貧困地區學校流動的機制,整體提高本地區的教學水平。
改善小學校舍,合理布局初高中學校的空間分配,推進學校宿舍的標準化建設,保證宿舍的通風和光線狀況,配備獨立衛生問,修建男、女生公共浴室,實行寄宿制,幫助遠距離的同學在學校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便利。依據地勢建造操場,便于提供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保障學習之余,提高貧困地區兒童的身體素質,為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足夠的基礎。
在學前教育階段,自2011年以來,中央已投人700億元進行學前教育的發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幼兒園數量與2009年同比增加77%,保障了貧困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部從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推行膳食營養餐計劃和“兩免一補”三個方面提高貧困學生就學的機會,保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得到足夠的需要。
在高中教育階段,為了緩解家庭教育負擔,設立普通高中助學金。鼓勵東部教育水平高和質量好的學校在貧困地區設置分校,確保貧困家庭的孩子和東部發達地區的兒童享受同樣的教育。
高等教育階段,已建立多種由國家支持的獎助學金形式、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等資助方式,一些企業也在高校內設置了人才培養基金,專為貧困學生提供。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F階段的我們應致力于革新教育精準扶貧思想、保證教育經費供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學條件建設。貧困對象的教育幫扶是動態的、循環的,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更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根本之策,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能夠更好的實現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化,加快精準扶貧、脫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