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婷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共教育部黨組在2017年12月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高校勤工助學作為重要的學生資助手段和實踐方式,一方面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幫助,另一方面發揮著資助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育人功能。本文分析了新時期高校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深入剖析當前勤工助學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新思路,以助推勤工助學作為高校資助育人和實踐育人平臺更好地發揮實效性。
教育部、財政部在2018年8月發布的《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中指出,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新時期,高校勤工助學具有以下育人功能:
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勤工助學活動,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相應報酬,可以緩解經濟壓力,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
通過勤工助學的宣傳和實踐,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懂得知恩感恩,為以后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內心原動力。在勤工助學工作中,對用工部門分配的任務,學生按時高效完成,有助于責任擔當意識、誠信意識的培養。
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勤工助學,必須處理好課后復習、工作和娛樂的相互關系,在統籌時間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基于工作崗位的要求,學生對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等現代化設備更加了解,熟練運用這些設備,提升了工作能力,為畢業后參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在勤工助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要不斷和他人打交道,無形中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進行合作。通過勤工助學獲得一定報酬,有了這部分資金,學生就有了一定的經濟獨立性,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好這筆酬勞成為他們要學習的一個課題,有助于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
通過勤工助學,學生在獲得報酬的同時,為實踐部門做出了貢獻,無形中讓學生意識到了自身價值,增強對自我的認同感,樹立起努力工作的信心。針對與專業相關或者有技術要求的工作崗位,學生要想做出成績,就需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進行不斷學習、修正,這就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通過主動參與勤工助學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到美好校園的建設中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優良品格。有的勤工助學崗位是體力勞動,同學們需要有吃苦耐勞的品格才能勝任并做好工作。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物質的貧困讓他們處境困難、視野范圍較小,相比同齡人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通過勤工助學的鍛煉,學習用工部門老師、同學的為人處世方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拓視野,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對于經濟條件較好,意在通過勤工助學磨煉自己的學生,通過勞動意識到父母的不易,樹立起自力更生、自立自強意識,不再做“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巨嬰”。
學校經費投入有限,又沒有校外資金的引入,使得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的數量難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要,對于不困難又想鍛煉自己的學生來說,更是一崗難求。勤工助學報酬低,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提升自己能力的積極主動性。
由于校外勤工助學管理難度大,很多高校不愿意開發校外資源,學生做家教、做服務員、發傳單等校外工作,都是學生個人的兼職行為。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兼職過程中經常面臨報酬與工作不對等、被騙取中介費等問題,致使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對社會產生不信任心理,對自己的價值予以否定,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管理機制中,缺乏系統的崗前培訓、崗中監督、崗后表彰激勵等制度,學生對勤工助學崗位認識不足,不能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效果不好,受挫感明顯,自信心受到打擊。做的優秀不被表彰,做的差的也照樣發放報酬,讓學生覺得干好干壞沒區別,工作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發揮。
勤工助學工作大多是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務性、事務性工作,比如打掃教室、打印復印資料、整理實驗器材等,與專業知識結合度較低,學生不能實現學以致用,導致缺乏動力,提不起工作興趣。
上到勤工助學管理機構,下到用工部門,對上崗學生都重使用輕培養,育人意識薄弱,缺乏對學生的道德浸潤,不注重能力拓展和良好品格的培養,難以促進解困和育人的良好結合。
為了推進勤工助學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育人功能,我們提出如下優化對策:
高校要加大資金投入,深度挖掘校內勤工助學資源,積極同各機關、學院、學生組織進行溝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困難想要鍛煉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平臺。注重社會資本的引入,充分利用校友、合作企業等資源,拓寬資金來源,建立勤工助學專項基金,提高勤工助學報酬。
與校外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加強聯系,在雙贏策略基礎上,同這些單位簽訂長期的勤工助學崗位設置協議,由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管理。在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為在校學生增加社會實踐機會,增強社會責任感。
設立勤工助學管理中心,配備專職人員,對勤工助學工作進行統籌管理。管理中心專員對上崗學生進行系統的崗前通識培訓,主要進行樹立職業道德、增強崗位安全意識、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培訓;用工部門在通識培訓后進行崗前專業培訓,主要針對行業規范、崗位職責、崗位所需技術等內容,讓學生上崗后能盡快適應,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個人工作技能。
對低年級學生,設置較多勞務、事務性工作崗位,通過這些較低層次的工作,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自立自強的精神。對高年級學生,增加一些學科特色明顯的專業性、技術性崗位,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增強專業自信。
對于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他們在校內創業。校勤工助學管理中心提供專項創業資金,實行場地免費政策,在管理中心專員指導下進行創業項目的自主管理。通過創業型勤工助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從崗前培訓到崗位工作結束,不論是管理中心還是用工部門,要時刻堅持以育人為導向,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個人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學生實踐全程,用工部門要做好指導監督工作,對工作不積極的同學要及時進行指導教育,教育無效的由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取消其勤工助學資格;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用工結束后及時向管理中心反饋。管理中心根據崗位性質、學生工作表現分等級發放相應報酬。每學期舉辦一次勤工助學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對實踐過程中涌現出的吃苦耐勞、自立自強、創新創業典型進行表彰和獎勵,通過榜樣示范作用,被表彰者發揮榜樣力量,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其他同學見賢思齊,向先進個人學習,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育人局面。
勤工助學作為高校重要的學生資助方式,使學生在崗位工作過程中獲得了經濟解困和實踐鍛煉的雙豐收。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助推勤工助學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促進在校大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