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吳美珍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我國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數量增加,空巢化趨勢加深,空巢老人數量增多,照料需求增加。截止2018年末,60周及以上人口已經突破20000萬人,占總人口的17%以上。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重,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務院重視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推動醫養結合模式。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子女照顧、獨自居住或夫妻雙居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空巢老人的概念包含了三種情形,一是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是子女因各種原因不在身邊的老人,并且只有一位老人獨自居住的生活;三是老人夫婦二人共同生活。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長,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政府養老已經滿足不了當前的養老需求現狀。在國家養老政策的扶持下,民營養老機構迅速興起。民營養老機構是相對于公立養老機構而言,民間的資本流入,發揮市場化功能,為老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實現企業發展。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是人口結構決定、養老機會成本催生和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使然。有助于彌補公立養老的不足之處,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滿足空巢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解決養老這一社會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為加快發展養老機構和養老產業,開始探索新型的養老模式。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開始發展,傳統養老模式根本無法滿足空巢老人日益增長的醫療和養老的需求。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的進步和發展,重新界定了養老服務的項目和內容,將老人的健康醫療服務加在了養老服務的項目之中,區別于傳統的單一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養老服務項目。
1.老人養老方式的選擇
養老方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體現了老人的養老需求,不同的養老方式對老人的需求滿足程度也是不同的。通過隨機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同時進行的方式,調查對象多為空巢老人,數據顯示選擇家庭養老的占比例最大,達57%,傳統養老模式在思想中根深蒂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占31%,機構養老因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家庭經濟負擔重,空巢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也會影響養老方式的選擇。社區養老是新興的養老方式,受社會認知度不高,施行的范圍小,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等的影響。
2.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
老年階段的到來,導致老人的生理狀況的改變,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對于各方面的需求相應增加,患病風險上升。空巢老人與普通老人相比特殊之處在于無子女在身邊,養老需求更加多樣化,大致可分類為經濟需求、醫療服務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
1.社會人口學特征
(1)經濟狀況。穩定的經濟收入是健康幸福養老的必要條件。從調查的數據看,民營機構的空巢老人主要經濟來源主要分為四類,家庭提供、退休金、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分別占比重為38%,41%,12%和9%。由此看來,民營養老的經濟來源主要是老年人個人退休金和家庭提供,這與民營養老費用較高有直接關系,選擇民營機構養老的老人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相較于農村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高,高知空巢老人在退休后,因子女不在身邊產生孤獨感或是無法適應退休后的生活從而選擇民營養老機構,并且因民營機構精神文化生活以及醫療服務都比較豐富和先進,可以很好滿足空巢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2)社會地位。空巢老人在退休前是社會文化的主體,社會經濟文化地位較高。退休后離開工作崗位,社會變遷快,老人對新事物的接觸減少,因傳統觀念等因素與現代新思想相抵觸,受潮流的沖擊較大,空巢老人逐漸淪為社會邊緣群體,社會地位下降。并且因為經濟地位的改變,在家庭的主體地位也被挑戰。
2.心理因素
空巢老年人因其存在的特殊性最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問題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引起老人的生理健康問題,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對于空巢老人,精神寄托是影響心理健康重要因素,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以及疾病,嚴重時影響生理健康,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有抑郁,癥狀有產生孤獨感、精神寂寞、覺得生活沒有意思、經常回想往事、厭世,有的老人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或者行為,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因為離開崗位或者因子女不在身邊,生活角色從社會到家庭和自我的轉變,心理上難免會有些變化,容易滋生另一種心理問題即失落感。民營機構相對于傳統家庭養老,有很大的優勢在于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可以有效的減少老人的孤獨感,降低心理問題產生的風險。
3.生理因素
對于老人來說,健康是最重要的,直接決定了老人的生命質量。老人要注意各項生理指標,血壓、血糖、血脂等。慢性病的罹患率高,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高,其中65歲以上老人的慢性病罹患率高達六成。經民營養老機構的數據顯示,患慢性病的比例高達九成,其中患一種慢性病的患者占41%,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59%。說明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但因民營機構醫養結合的優勢滿足了醫療以及照護需求,更好的保障老人的身體健康,保證老人的生活質量。
——以泰康之家為例
泰康之家是泰康健投旗下運營養老康復和創新專業養老服務和產品的養老專業品牌,整合老人生命鏈,以健康養老為核心,聯結養老保險產品,打造老年人健康服務新平臺,轉變老人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特色有醫養結合、功能多、規模大等,以活力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科技養老為理念,滿足老人核心需求,為老人打造溫馨的家、高品質醫療保健中心。泰康之家憑借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力獲健康(2018)中國十大養老項目路殊榮,是民營養老服務的重要發展力量。
泰康之家目前運營的城市已有15個,涵蓋的地區廣泛,華北、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地區都已涵蓋。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四個城市已經投入運行,其他11個重點城市正在建設當中,即將投入運行。
1.配備康復醫院
民營機構設立獨立的康復醫院是醫養結合的一種典型的做法。本文為例的泰康之家養老配備了專門的康復醫院,匯集國內外康復醫學專家,組建多學科康復醫療團隊,為患者提供集診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國際化康復醫療服務。對于慢性病患者,采取構筑三重防線的方法,急救保障、老年慢病管理和老年康復。
2.專業護理服務
泰康之家引入國際照護服務技術標準體系,對標國際優秀長期照護機構,形成了泰康特色的照護服務及評估體系。遵循入住前專業評估、照護需求分級、設定照護目標、制定照護計劃的國際標準流程,為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長者提供兼顧生活照料及醫療護理的整合照護服務,實現一站式生活健康解決方案。泰康之家創用“1+N照護模式”即由1名專業負責人主導,N名照護團隊成員輔助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保障老人得到全面專業的照護服務,也節省了公共資源及家庭開銷。
1.需求量大、數量少
當前我國空巢老人的增多,養老需求大,對民營機構的需求也增大,但是因為我國一直采取的都是以傳統養老方式為主,家庭養老和公立機構養老,對民營機構的發展較為不重視導致現在民營機構的數量小,滿足不了當前的養老需求。
2.融資困難、缺乏政策支持
民營機構主要是民間資本的投入,資金的短缺和融資困難是目前民營機構遇到的最大的問題。而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直接又影響了融資的難易度,民營機構不享受政府直接的資金支持,主要靠的是個人資金和銀行信貸,是承擔著高風險的投資嚴重阻礙了投資的積極性,信貸的門檻高同樣也影響了資金的來源。資金的匱乏又導致了民營機構的服務專業水平低、設施缺乏等問題,使得民營機構的入住率低,發展速度慢。
3.盈利困難
國家對民營養老機構的定義是要發揮公益性質,使得民營機構陷入“盈利”還是“公益”的選擇。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在土地、設施上沒有政策的優惠往往成本要比公立機構收費高,為了收回成本使得民營養老機構的價格上升,卻又導致入住率降低,現在很多民營機構都處于虧損階段,盈利狀況不理想。
1.統籌規劃、加大宣傳
相較于公立養老院民營養老機構的數量少,建議政府對民營養老機構的數量、布局、規模等進行合理的建設規劃,滿足當前對于民營機構的需求。同時,加大宣傳,提高民營機構社會認知度。
2.制定政策、加大扶持
少了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民營機構的發展困難重重。制定民營養老扶持政策,為促進民營養老的發展,應創建良好的養老產業發展環境,同時要落實好已實施的政策,平等對待民營機構的發展,改變民營養老在養老產業發展的劣勢地位。
我國在世界人口比重占比最大,同時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比重占比最大的國家。因我國人口基數大的特征,導致老齡化進程速度快,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養老服務的供給已經滿足不了急速增漲的需求,形成傳統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現狀,亟需尋求新的養老模式,解決養老這一重大問題。在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下,民營機構的發展可以有助于養老問題的緩解,相當一部分的學者也不排斥養老機構民營化,將民營養老看成是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重要方式。民營機構相較于傳統養老的特有特點,更好的滿足空巢老年人的需求,保證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