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臻
(黃淮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在中國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文化自信是民族意志和民族氣節的體現?,F有的文化自信建設途徑必須多元化多角度展開,范圍要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借助新媒體手段,打造新媒體平臺,更好的服務人民。本文首先明確文化自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這也是兩會期間再次強調的重點,另外文化自信要與時代同步,描繪新時代精神圖譜,最后分析如何通過新媒體來增強中國文化的認知和信任,這也是未來文化自信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2019年三月結束的兩會中,再次強調了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的重要性,這也是為新時代我國高校教育、社會人才培養確定了方向指明了目標。此外兩會中還強調要繼續落實“四個堅持”的時代要求,第一個堅持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核心工作就是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新媒體時代下,人民的文化是歷史的文化也是國家的文化,要想實踐文化自信,就要樹立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思想。然而文化對人民的影響可以是積極也可以是負面的,人民是文化的客體,文化來自于人民也在人民中傳播,優良的文化可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增強人民文化底氣,而不良的文化傳播會激化人民內部矛盾,造成社會文化沖突和偏激[1]。因此在文化自信中需要人民對現有社會的主流意識等正能量的文化有認同感,將這些文化植入人民內心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中華精神。公共文化服務的宗旨就是為了保障所有人民的文化權益,圍繞人民團結人民,整體全面的提升人民文化的素養。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實現標準化和均等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公共文化服務不因個體的差異而區別對待,應該有統一的法律規定,其適用范圍是全體公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應包含方式和規模,建立一個科學的、有邏輯的、可實行的細化的標準體系,體系一旦建立就要經過中央批準,賦予其一定的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然而標準并不是一刀切的死板的標準,各地政府在執行的時候還需要因地制宜,讓標準結合當地的特色,不斷充實、豐富和創新標準的制定。尤其是在新媒體變化如此快速的時代,人民對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了解不斷進步,政府要緊緊圍繞人民群體對文化狀態的了解,創造出更適合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標準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的在實踐中豐富理論,用中國的理論解釋中國的實踐,然后用中國的實踐創造特色的中國理論。
文化建設和改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但是民眾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養有限,如果僅僅依靠人民群眾去創新發展文化,而沒有專業人士來引領文化創新,文化自信的步伐將會走的緩慢艱難。因此專業人士去指導和帶動文化的走向是必要的,需要有人來負責中國文化的創新、宣傳和推廣。在新媒體時代,文化作品的優異與否很大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藝成就,好的文化作品可以經久不衰的被流傳下來。因此注重文化人才的培養,創作出符合當下時代的經典作品來引領文化的潮流也是文化傳播的途徑,更是在人民群體中做好文化自信工作的重要橋梁。新媒體下文化大繁榮信息大爆炸,各國的文化不斷涌入中國,很多人開始崇拜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文化,像英雄主義電影在我國的青少年群體中就很受歡迎,成為青年群體討論和崇拜的對象。這種對外來文化的崇拜熱潮應該轉化為我國創立自身文化特色的動力,不斷給我國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輸出注入新的力量,讓更多的中國公民開始關注自身文化的發展,同時還廣泛的將中國文化帶到世界各地[2]。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是需要結合人民的真實需求,清楚的了解人民對文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范圍,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建立擴大。確立人才培養機制,營造人才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做到人盡其用。對于創新的領域不能局限于傳統文化的翻新在創作,而是要跟上新媒體的步伐,創造出當代的新文化,為我國的文化事業投入新能量,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自信。
文化要與時代同步伐。兩會期間再次強調了文化創新、文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借鑒和交流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續寫新時代的中華文化精神。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獨特和獨立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支柱,中國必須在世界舞臺上樹立文化自信的大國形象。首先,借助于多媒體手段,用中國的交友方式和原則傳達出我國的精神風貌,在文化輸出上注重輸出方式和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在文藝工作中,我國近年來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例如《戰狼》這一部書寫國強則民強的電影不僅在國內激勵起了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讓國人看到中國聲音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國外更是很好地展示了我國的大國形象,在我國文化領導權崛起中起著里程碑的作用。此外科幻片一直是我國文化的短板,總感覺國內文化工作者在想象力和創造力上不如西方國家,我國也沒有科幻片的代表作。但是賀歲檔電影《流浪地球》的出現讓國人看到了中國科幻片的希望,這部符合中國思維中國文化的科幻片在電影制作和內涵上完全不輸給國外科幻大片,同樣掀起了國人對于我國多元文化發展的自豪感,看到了我國文化在不斷的進步和崛起。還有中國的音樂、文字、詩詞、孔子學院等屬于中華文化的特有的媒體都在不斷影響世界文化的走向。
新媒體時代輿論的聲音無法忽視,在人人都可以發聲的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導向決定了事情發展的方法,網絡傳媒對于文化的影響遠遠超過傳統媒介。網絡輿論的監管和宣傳機制建立有利于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規范網絡傳播秩序,必須堅持政府在媒體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握輿論的主動權,加強文化宣傳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對于重大的文化事件,控制好輿論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不能讓消極負面的輿論影響大眾的生活,拒絕迷行、詐騙等信息侵害網民的身心健康。其實媒體資源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除了可以大力宣傳我國的文化主旋律之外,對于正能量文化氛圍的營造也很重要,將輿論作為一種反饋機制,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了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現狀的看法和需求,避免文化輸出不對口,文化認同感不強的問題出現。
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之間相輔相成,文化認同的實現也是文化自信的實現,兩者都是構建和確立統一完整的文化目標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鋪墊,加強文化的認同感需要從人民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起步,找到共通點,呼喚起人民內心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其中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作為橋梁,搭建起群眾和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把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轉變為大眾的精神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全體公民形成統一的社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彼此之間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一起融合發展,大眾的接受度更高,也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尤其是在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推廣上,能在人民心中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例如兩會期間推出的文博精品展覽和文創精品宣傳等,融合了先進技術和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通過根植于人民內心的文化來激勵起文化的認同感。
新媒體時代,文化和經濟發展迅速,信息更新速度快,實效性更強,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要以自信的態度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陣地,搭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溝通平臺,通過傳統媒體在群眾心中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建立新媒體的優勢和影響力,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是不沖突的,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在老年群體中更占優勢,而新媒體受到年輕的群體的喜愛,兩者結合對文化推廣更具有便捷性和覆蓋性,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廣度和深度。
媒體時代媒體素養也是人民素質的體現,一個國家文化的內涵體現在媒體表現力上,是文化強國在新時代下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公眾媒體要對大眾輿論負責,不斷提升人們對新媒體的意識,強化人民對于信息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學會自動過濾不良的錯誤信息,有選擇的相信網絡信息。對于新媒體人才的培養上,讓更多的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從事新媒體行業,讓更多的技術人員管理文化傳播,提升人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對主流文化有正確的認知[3]。今年兩會中提出的文化+旅游,就是要將文化宣傳和旅游業融合發展,通過旅游景點來宣揚當地文化,成為當地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手段。其中媒體的宣傳就至關重要,借助媒體來推廣當地的旅游特色和文化產業,吸引更多游客前來,然而旅游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藝術建筑的破壞,如何讓大家做一個文明游客就需要主流媒體來提醒,是人民媒體素質的體現,通過實例報道來呼吁對游客對旅游景點的環境文化保護。
文化自信源于一個國家對民族和政黨文化價值和內涵的肯定,是文化生命力在社會生活中的延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文化發展也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文化內涵的突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在多媒體繁榮的時代實現文化的創新和輸出,通過新媒體強大的宣傳和融合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不斷完善,讓社會正能量融入人民日常生活,用中國的語言文化解釋中國的實踐,這是我國文化自信發展前進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