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營商環境是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有效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依托,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地區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能的重要內容。當前,優化營商環境是我國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更是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實現新跨越的現實要求。面對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湖北省襄陽市大數據平臺建設現狀為例,分析研究“大數據+政務”服務的新模式、新平臺,通過一網通辦、規范程序、績效追蹤、事后評價等新手段,構建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提升企業公眾在政府辦事的便利度、滿意度;同時,提出優化營商環境過程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通過“大數據”和大數據有關技術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建立對公權力的制約體系,提高對公權力的約束力等,對于改善營商環境具有重大的意義。
根據世界銀行集團《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改革以創造就業機會》,中國全球營商環境效率和營商環境便利化處于78位。在當前全球經濟大變局條件下,要想跑贏全球經濟發展,創立世界經濟新格局,就迫切需要推動營商環境的改革。
2015年以來,襄陽市加快推進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電子政務專網已覆蓋市直180家單位、473個縣(市、區)級部門、110個鄉鎮(街道)和2691個村(社區)。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分別達到81.5%、82.4%、98.4%、99.9%。便利化的實施有效提升市場主體的活力,企業注冊成立公司所需時間已經從30天縮減到24小時,“網上辦”事項1498項,占所有事項的88.7%;人社一體化服務平臺,實行“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服務新模式,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業務實現“一崗通辦、一城通辦、一網通辦、一次辦好”,有效減輕了企業辦理事項的負擔,通過在線申報、在線審批、在線反饋、在線監督等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實現政務服務高效化、高質化,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
“大數據+政務”新技術有效解決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矛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目前,襄陽市政府的法規、政策均已按照公開要求,100%在指定網站進行公示公告,市政務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協助全市169個部門(含縣市區)進行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梳理編制工作,在平臺登記發布政務信息資源目錄1404條,共26820個數據項,可掌握共享交換的政務信息資源庫存80057.49萬余條。項目、計劃等信息更容易被市場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意見建議也將以更順暢的方式在政府決策制定和施政過程中得以更好的體現。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社會信用信息系統共享交換平臺,政府部門通過準確采集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建立部門和行業信用記錄。襄陽市目前已采集社會信用基礎信息庫562.3萬條,電子證照基礎信息庫689萬條,通過跨部門聯動響應和失信約束機制,對違法失信主體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在市場主體中建立了信用機制,有效減輕了信用體系不健全帶來的社會運作效率低下,資源的浪費等,極大地優化了營商環境。
政務服務通過信息化的方式確定標準流程,規范辦理模式,在企業事項的處理上優勢再整合,改變各部門互相等待、互相依賴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以企業的實際感受提升政務服務水平。2018年,襄陽市通過大數據平臺系統實現“大幅度簡化退稅流程”,通過各部門提供的數據,不用企業再向稅務部門提出退稅申請,而是稅務部門主動幫助計算進行計算后退稅,退稅事項控制在7個工作日之內完成。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的使用,納稅服務模式可以有效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間,提升數據傳遞質量。從而解決了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時效性問題,大幅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
一是在建設“政務服務一張網”過程中重視程度不一、工作進度不齊。目前,很多地方沒有配備強力有的建設隊伍,對“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統籌協調不充分、培訓不及時、宣傳不到位,導致基層企業大量高頻服務事項仍在線下辦理,網上辦件量少。二是國家垂管審批系統和省級垂管審批系統尚未與“政務服務網”完全連通,導致窗口審批人員在網上受理申請材料后,仍需二次甚至多次錄入到省垂管部門審批系統中,既增加了工作量,又降低了辦事效率,增加了企業等待時間。
由于大數據屬于新生事物,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技術的掌握較為滯后,尚不能有效利用來提升工作效率。同時各地行政審批局一般都承擔20多個部門的行政審批、服務大廳管理、大數據管理、“放管服”改革和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工作,事情龐雜,人員不足,水平不夠是普遍存在,企業便民服務在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便利化方面普遍存在差距。
一是數據共享的常態化、流程化體系尚未形成。襄陽全市統一的數據標準規范未建立,數據格式標準不統一,給數據的共享應用造成障礙;以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為基礎的共享應用通道雖已建立,但因部分單位信息化水平不高、認識不到位,尤其是部分單位的業務系統(特別是垂管業務系統)獨立運行,未與本部門數據共享前置系統對接,造成數據交換不能適時進行,業務協同無法開展。二是大數據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盡管許多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逐步得到應用,但卻依然存在服務范圍不足、應用層次偏低、尚未形成產業化等問題。從深度上來講,并未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大數據的潛在價值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
通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督促各級政府重視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制定利用新技術提升營商環境的方案和路徑,制定并出臺有關利用大數據平臺提升政務服務的考核管理辦法和大數據平臺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政務服務大廳聯席會議機制,要定期研究解決涉及提升營商環境的重大事項,推進個部門政務服務大廳建設與發展,加強政務服務監督管理,促進政務服務大廳協作共進,打造便捷、高效、廉潔、規范的一流政務服務窗口。同時,將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年底綜合考評的內容,以更加強有力的手段推進營商環境優化。
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快速興起和發展,使得行政管理部門在短時期內相關人才極為匱乏。政府在利用服務外包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時,必須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育,利用高薪聘用、專業培訓等方式,培育一批既精通大數據技術,又具備較強行政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升管理人員隊伍的技能水平,最大限度釋放“大數據紅利”。同時,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健全“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進一步梳理各級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明確“網上辦”事項內容;探索“一件事一次辦”在線情景化審批服務。同時,建議國家、省級垂直管理的部門提升信息化融合程度,消除信息孤島,盡快打通數據通道,避免二次錄入問題,減輕各級服務人員工作量,提高辦事效率,同時提升市場主體用網的體驗感。二是加大對基層政務服務人員保障力度,在政策方面給與支持和鼓勵,同時加大培訓力度,各業務部門多到基層指導和輔導本系統業務辦理,解決辦理遇到的問題。三是加強對基層服務職能部門的保障,通過制定各項政策,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財政經費等方面提供支持,確保各級政務服務人員能夠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一張網”的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進一步加強大數據平臺建設,聚合更多行政管理部門的數據,為大數據分析做好基礎保障;加強大數據標準建設,形成以政務大數據中心為核心的大數據標準化管理機制;強化政務大數據高效采集、有效整合能力和深化應用能力,提高服務企業精準性和有效性,增強民生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平臺數據的共享交換使用。針對各部門對大數據分析應用需求,積極促進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發揮大數據在行政審批、公共服務、惠民政策落領域的決策輔助作用。深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利用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充分釋放數據紅利,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