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寧
(甘肅政法大學環境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綠色原則,是以悲觀主義的人類未來論為基礎,承認資源耗盡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可避免性,基于這種確信和限制民事主體對資源的浪費性使用,從而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生存。①由此可知,我國《民法總則》第九條中對綠色原則的定義“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基本符合其本質內涵的。至于其確立,首先是基于傳統民法理念的變革,具體的表現形式則是民法中原有的生態價值觀念發生轉變,以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被不斷加入到民法的生態價值觀念之中,導致傳統的民法理念逐漸發生變革,原有的民法模式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環境問題的產生也不斷發生改變。再有,綠色原則的確立也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自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建設方針以來至2017年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的正式施行,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已經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作為小憲章,其綠色原則的引入更是不斷加強了民法與環境法在法規方面的銜接,實現了公民對環境的新要求。
民法與環境法的相互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環境法的存在可以調整許多民法不能調整的社會關系。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展,民事主體可以從事的民事行為不斷增多,但是有一些不合理的民事行為的存在可能會存在破壞環境的現象,由于民法對于該項內容規定較少,所以環境法的存在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缺憾。其次,民法的部分規定也可以在另一個側面體現環境法所保護的利益。以《民法總則》中的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為例,該項原則的存在不僅有利于受到環境污染侵害的受害人合理合法的保障自身的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更是可以從源頭上遏制了環境污染行為的存在,民法作為基本法律制度,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環境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時的不足,更好地實現保護環境的功能。最后,環境法與民法的完美融合將在最大程度上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原則在民法中的納入使得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每個民事主體都應盡的義務,環境法與民法的融合更是推動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活動的不斷開展。
綠色原則在環境法中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雖然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有對因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進行救濟的相關規定,但是這個救濟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不完整的救濟,具有一定的狹隘性,綠色原則的出現則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限制,民事主體可以在發現自身環境權益受到侵害的第一時間即根據綠色原則的相關規定尋求法律救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各民事主體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其次是生態修復制度,當前環境法中對于生態修復制度的主要規定集中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對于其他方面則涉及的較少,民法典中綠色原則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環境法相關規定的不足,民法典從更加廣闊的視角出發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對當前環境資源問題的更加全面的法律保護。再次是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當前對于該制度已經在《環境保護法》中予以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環境和提高環境質量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不全面和不完整的問題,而民法典中綠色原則的引入則將該制度不僅從法律層面給予規定,更是從道德層面進行提升,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結合進一步推動了民事主體保護環境義務的履行。最后是環境侵權應承擔的責任,傳統環境侵權承擔責任的方式主要依靠環境公益訴訟,本質上這種做法是極易忽視社會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而綠色原則則另辟蹊徑,確立了“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生態補償責任方式,該種方式在融合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同時,也會極大保護民事主體的各項權利,具有深遠意義。
《民法總則》中綠色原則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環境保護的地位,更是從另一個角度為環境保護法的貫徹實行提供了指導和借鑒,同時,環境保護法中各個制度和《民法總則》中綠色原則的融合,也使得該原則在具體的貫徹落實層面有了更加扎實的社會現實基礎,為該原則更好地落地生根提供可能。
[ 注 釋 ]
①徐國棟.綠色民法典:詮釋民法生態主義[N].中國環境報,200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