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中醫認為,氣為陰,是人體的動力;血為陽,是這個動力的源泉,健康的身體理應陰陽和諧。當氣血不足,血無氣統帥和推動時,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為基礎,就變成身體里的邪火,即中醫里常說的“百病生于氣”。可見,氣血不夠充足、和諧,人體就達不到健康的狀態。
危害心臟:氣血不足,常會導致心慌、氣短、胸悶等癥狀,如經常出現,說明心臟供血不足,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危害大腦:氣血不足會傷及大腦,導致頭暈或記憶力下降,這也是大腦出現血液不足的最初表現。
危害肝臟:長期缺血會導致脂肪肝和高血脂,要想肝臟不出問題,首先要保證供血充足。
危害腎臟:腎臟是身體的排毒器官,腎臟血液不足,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排出所有的毒素,可能會出現尿酸偏高等癥狀。
危害胰腺:機體氣血不足則不能產出充足的胰島素參與調節糖代謝,糖留在體內從而導致血糖升高。
危害腸胃:腸胃的正常運轉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若氣血不足,腸胃會缺血,從而削弱腸胃功能,導致腸胃功能變差,引發慢性胃炎等。
乳腺疾病:氣血不足常會引起氣滯血淤、肝氣郁結,從而導致乳腺疾病,最常見的就是乳腺增生。
月經紊亂:氣血不足,女性體內循環就不會順暢,更易導致氣滯血淤,影響月經,常見癥狀為月經推遲、月經量偏少,甚至出現月經稀發、閉經的情況。
兒童氣血不足會導致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停滯,一旦錯過此階段也很難補足,家長朋友們需多加留意。兒童氣血不足多表現為臉色發暗、發青或發白,頭發稀少、發黃,眼睛不明亮、目光散亂,手腳不溫,食欲變差,運動后也不想吃飯,精神不振,不愛說笑等。
女性以肝血為本,所以氣血不足時常常出現雙目干澀、肢體肌肉麻木、月經量少、舌體瘦薄或舌面有裂紋、脈細而無力等癥。婦女氣血不足還會影響月經、白帶、懷孕和生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甚至導致早衰、更年期提前等。
老年人的體質處于下滑階段,代謝能力的下降、氣血運行緩慢等也容易導致氣血不足。此時人體的正氣不能運行周身,氣血的濡養功能不夠,會首先體現在四肢末梢部位,其次還會造成肩頸腰背等出現麻木、疼痛、活動不利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偏癱。
中醫認為機體正氣的衰敗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虛、損、勞。氣血不足是處于“虛”的階段,氣血津液的虧虛可以看作是流動資產的減少。此時如果不積極調整,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是“損”,導致五臟受損,這就相當于傷及了固定資產。如果在“損”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咳嗽,就叫做“勞”,那就很難再恢復健康了。
氣虛多用四君子湯,方劑組成為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血虛用四物湯,方劑組成為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氣血雙虧的可以用以上兩個方劑組合而成的八珍湯。嚴重氣血不足的還可以在八珍湯基礎上再加黃芪和肉桂,就組成了十全大補湯。
氣虛者食療應選擇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品,例如牛肉、羊肉、枸杞、雞肉、豬肉、山藥、人參、黃芪、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忌煙酒。血虛則適宜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補益食物;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葉、白酒、薄荷、菊花、檳榔、生蘿卜、荸薺、大蒜等。
另外,以下甘味食物也十分養血,日常飲食中可以適量食用。
1.紅棗。紅棗是補血、補氣的最佳食材,無論是生吃還是熬湯、煮粥都是很好的選擇。還可將黑木耳、白木耳泡發,取紅棗10克、冰糖適量。鍋中慢火煮,加冰糖拌勻制成雙耳紅棗湯,有養血美容的作用。
2.豬肝。中醫認為,不同時間吃豬肝,效果不同。女性在月經之前吃豬肝具有補血作用;月經期間吃豬肝,能夠幫助有效下血,令身體中的經血完全排出。西紅柿豬肝瘦肉湯:番茄300克,豬肝、豬肉(瘦)各80克,土豆50克,根據自身喜好調味,可明目養血。
3.當歸。自古以來,當歸都被稱為“補血圣藥”。將15克當歸與一只豬腳燉湯,既可補血又補膠原蛋白,但如果給小孩子吃,建議當歸不要放太多。
4.紅豆。紅豆也是很好的補血食材,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煮紅豆粥,味道甘甜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或是取紅豆50克、紅棗5粒、核桃10克、桂圓15克制成紅豆豆漿,早晚喝1杯,有補氣充血、強健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理月經的作用。
5.阿膠。阿膠歸肝、肺、腎經,可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主治血虛證等。常見做法有阿膠燉烏雞:將烏雞切塊、去血水,下鍋同阿膠一塊燉1~2小時即可,也可輔以適量紅棗、黃芪、枸杞。或是將阿膠搗碎同小米或大米一起煮粥,可養血止血,固沖安胎,養陰潤肺。
另外,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有助于補養氣血,平時可練習八段錦、瑜伽、太極拳、保健氣功等舒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