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富含營養素的新鮮食品,鐘愛高脂高糖食物,不僅會讓營養不平衡,還會傷了心血管。芬蘭國立衛生和福利研究所、赫爾辛基大學和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挑食偏食會導致飲食質量下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芬蘭4000名年齡為25~74歲的受試者進行了為期7年的隨訪。結果發現,挑食偏食的人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單不飽和脂肪酸
近日,《美國老年醫學會雜志》刊登一項研究指出,認知能力下降可能始于中年,持續進展20年左右。
該研究共招募2285名參試者,多數在65歲以下。研究人員利用高度敏感的檢測方法測量參試者的聽力、視力和嗅覺,參試者還接受了有關注意力、思維和決策能力以及記憶力、交際能力的測試。研究人員將所有測試結果進行整合,評估參試者的大腦功能。同時,參試者的血液樣本和其他生化指標也得到檢測,從而創建了完整的健康“畫像”。
研究發現,中年時期就可能出現大腦衰老的預警信號,包括:吸煙、腰圍較粗、有炎癥或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患者在接下來的5年間更可能出現大腦老化,腦部輕微損傷會對大腦功能產生長期影響,有頭部受傷史的人大腦老化風險增加77%,抑郁癥也會增加此類風險。研究人員指出,經常鍛煉的人大腦老化慢,越早選擇健康生活方式,越能改善晚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攝入不足,飽和脂肪和鹽的攝入量卻較大。這會提高人體的炎癥反應,進而增加患慢病的風險。挑食偏食行為也會遺傳,且在兒童和老年人中尤為常見。
芬蘭國立衛生和福利研究所教授馬庫斯·佩羅拉強調說:“多樣化的健康飲食,對于健康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我們能干預一些不正常的飲食行為,比如兒童偏食挑食,將有助于在早期預防潛在的健康問題。”
德國一項新研究給不愛運動的人帶來好消息——洗個桑拿也可以起到短時間適度鍛煉的效果。
該研究由德國馬丁路德大學和柏林醫學中心聯合開展。為探究洗桑拿對心血管系統的直接影響,研究人員招募19名志愿者參與試驗,參試者分多次洗桑拿或借助功量計進行自行車騎行運動。通過實時進行的血壓和心率監測,研究人員發現,洗桑拿期間的血壓水平和心率達到了中等強度運動效果。研究報告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醫學補充療法》上。
馬丁路德大學薩沙·凱特爾堡博士說:“洗桑拿相當于一個身體做功的過程,其長期的積極影響與體育活動相似。洗桑拿并不是身強體壯的‘大力士’的專享福利,任何能承受輕度到中度運動壓力的人都可以通過桑拿健身。但是,血壓低的人應該謹慎,因為桑拿浴后,他們的血壓水平可能會低于洗浴前。”薩沙·凱特爾堡博士提醒,讓人大汗淋漓的桑拿浴后,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李春波、楊志研究團隊在國際老年學權威雜志《衰老神經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報道在男性群體中,教育在特定海馬亞區的老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男性讀書防衰老,越早讀越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的記憶、理解、判斷、執行、情感、意志等和認知相關的維度會衰退,這多是大腦萎縮、神經網絡連接減少、信息傳遞速度減慢等因素造成的。以往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提示,高受教育水平是延緩老年認知能力下降的保護因素。然而,其潛在神經機制至今仍不清楚。
課題組對65~75歲正常老年人的大腦磁共振結構像數據分別進行橫斷面和縱向分析研究。橫斷面分析發現,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與海馬CA2/3亞區體積呈顯著正相關,而女性則沒有。縱向研究發現,男性在15個月隨訪期間,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延緩了海馬CA2/3區域的萎縮。研究進一步發現,教育的影響存在著性別差異,也就是說,對男性而言,早年接受教育時間對老化大腦起著關鍵保護作用,這也從醫學基礎研究角度說明了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人類文化可能發揮重要作用。專家指出,對于多接受教育為何沒在女性群體中形成大腦的防衰老保護機制,還需要更多的探索。
當今社會,在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壓力下,很多人的睡眠質量都比較差,睡著之后還容易出現打呼嚕的癥狀。這不僅影響身邊人的休息,甚至還會危害自身身體健康。法國健康雜志《medisite》援引最新研究結果稱,經常打呼嚕可能會引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
瑞典于默奧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長期打鼾會引發上呼吸道疾病、吞咽功能障礙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病癥。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通常伴隨著上呼吸道反復阻塞,導致人在睡眠時呼吸暫停。此外,這種疾病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員針對經常打鼾的人與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人做了一項對比試驗。結果顯示,這些人上呼吸道中的神經肌肉病變十分明顯,而且軟腭的神經和肌肉也受到了損傷。因為缺少“安靜的睡眠”,人體就難以修復受損的組織,從而形成不正常的肌肉組織。
目前,研究員正在努力尋找治愈這些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他們已開始培養一些肌肉組織和神經細胞,并將其置于一個處于震動狀態的有害環境中,從而模擬人體肌肉受損的過程,以便研發新的治療方法。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高質量的睡眠不僅能有效消除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還可以很好地緩解疼痛。
為明確睡眠與疼痛的關聯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小組招募了25名以往無睡眠和疼痛相關障礙的志愿者進行試驗。研究人員首先測量參試者的疼痛閾值,他們給參試者的腳部加熱,使之感覺發燙,讓參試者對其疼痛程度在1~10之間進行評價,測定過程中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測定參試者的大腦活動。隨后,研究人員在參試者睡眠充足或不足的情況下反復進行該試驗,多次對疼痛反應做出評估。結果表明,參試者睡眠質量較差時,對疼痛的評價明顯較高,他們的大腦在處理疼痛的感覺時,神經系統處于功能失調和紊亂狀態。研究人員又在互聯網上對230位志愿者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用電子儀器記錄參試者每晚的睡眠時間和次日的身體疼痛程度后發現,睡眠質量僅發生了細微變化,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感就可能有所增加。研究結論發表在《神經科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表示,睡眠是健康領域中的一大關鍵課題,睡眠不足會使慢性疼痛患者癥狀加重。可以認為,睡眠是管理和緩解疼痛的天然鎮痛劑。
中風,又稱作腦血管意外,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中風后將帶來一系列問題,面對這些后遺癥應該怎么做呢?據《國際中風期刊》刊登的一項英國大學的最新研究稱,中風患者應該多聽音樂,這樣有助于恢復認知功能,緩解中風后遺癥。
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愛丁堡大學、東安格利亞大學等的研究員們將72名中風患者隨機分成3組,進行為期8周的研究。這些中風患者在出院康復期內被分成3組,分別被要求每天聽1小時音樂,十分專注地聽1小時音樂,或聽1小時有聲讀物。研究人員在每天試驗結束后同時檢測這3組人的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況。
研究結果表明,聽音樂除了能使中風患者放松,還有助于恢復記憶及認知功能,比聽有聲讀物更為有效。而專注地聽音樂可以使患者感到更為放松,注意力更集中,能夠更好地控制情緒。
格拉斯哥大學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員莎杜·巴依拉表示,許多中風患者都容易伴有抑郁或焦慮癥狀,不利于身體康復。專注地聽音樂有利于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幫助其恢復認知功能。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發起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們平均每天要花52分鐘談論別人,“八卦”其實無處不在。
研究人員選取467名18~58歲志愿者,其中269名女性,198名男性。參試者身上佩戴了監聽裝置,可抽樣記錄他們一天中談話的片段。結果發現,參試者的交談內容有14%涉及“不在場者”,其中75%為中性內容,16%為負面內容,9%為正面內容;89%涉及身邊熟人,9%涉及名人。女性花在“八卦”上的時間略多于男性;年輕人發表的負面評論多于老年人;受高等教育者和富人的“八卦”時間,和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及貧窮者一樣多。
在科學家看來,“八卦”并不是一件壞事,雖然它涉及某些不在場的人,但這種討論多為中立的,目的在于信息傳遞與交流。研究員梅根·羅賓斯教授表示,談論別人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而言,它具有一種保護作用,提供了“安全”“信任”或“受到威脅”等信息。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對301名美國宇航員和117名前蘇聯宇航員的歷史數據重新進行了統計分析,針對空間輻射暴露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得出結論:空間輻射的歷史劑量與癌癥或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風險升高并無關聯。
對人類來說,太空并不是一個宜居的環境。缺乏空氣供給以及微重力環境都會消磨人體的骨骼和肌肉,尤其是還要受制于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輻射,其被認為會破壞構成人類身體細胞的原子和分子,進而對細胞造成損傷。美國宇航員和前蘇聯宇航員都曾暴露在特殊的電離輻射下,這種輻射可能具有潛在的嚴重健康風險,但是,過去的分析卻一直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電離輻射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癥所致死亡風險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此次,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死亡研究咨詢公司科研人員羅伯特·雷納德及其同事,使用統計學方法重新分析了1959年以來NASA全部宇航員和1961年以來前蘇聯或俄羅斯全部宇航員的公開可用數據。這些宇航員在研究追蹤期結束之前——分別為2018年7月和2017年12月,都至少去過一次太空。分析表明,研究對象中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和癌癥病例沒有共同的病因,這些宇航員被暴露的空間輻射劑量與這兩種疾病所致死亡風險上升并無關聯。
但研究人員也提醒人們,人類未來即將展開的深空探索任務,可能會暴露在比歷史空間輻射劑量明顯更高的輻射下,而這可能會對未來的宇航員造成不同的風險影響。
德國聯邦教研部近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資助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常見的衣原體感染不容忽視,因為這種感染可能會誘發輸卵管細胞突變,進而增加患卵巢癌的風險。
衣原體是微生物的一類,能在細胞內繁殖,會引發多種疾病,其中性傳播是其主要傳播途徑,可能引發包括不孕在內的嚴重后果。在感染狀況下,衣原體可從陰道經由子宮上升至輸卵管,并在那里“安家”。而卵巢癌常發源于輸卵管中,腫瘤細胞會從輸卵管擴散到腹部和卵巢。
為弄清衣原體感染和卵巢癌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借助相關感染模型展開分析。結果發現,衣原體會導致輸卵管細胞基因發生永久性改變,不再編碼一種有助抑制腫瘤形成的蛋白質。
“我們在被(衣原體)感染的細胞中發現了很多對癌癥發展至關重要的特征。”參與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托馬斯·邁爾說,而且慢性衣原體感染過程中出現的炎癥也可能會進一步促進腫瘤的形成。
目前,研究人員正試圖通過基因分析等手段,進一步確認衣原體感染與卵巢癌之間的關聯。邁爾表示,人們如今低估了衣原體感染的危害,如能找到衣原體感染與卵巢癌相關的確鑿證據,將有助開發相關疫苗和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