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曦
目的是指:“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具體來說,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想要達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學文化素質,動員和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努力奮斗[1]。意義通常是指人對自然或社會事物的認識,是人給對象賦予的涵義,在本研究當中,筆者認為意義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得到的回報,或是在社會長遠的發展過程中,所能對社會當中的群體產生的影響或價值。而意義的衡量或評判,則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此來看,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就好比現實與理想之間也存在差距,而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
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意義的外在框架。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與意義實現,最先受到的就是政治制度的影響,不同的社會形態以不同的社會制度作為標志。在如今的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作為統治階級,去進行法律的制定,道德的規范以及促進社會的發展[2]。這也就決定了,在這樣的國家和社會里,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民群眾的影響。政治制度的原則和方式作為外在框架,它是一切思政教育目的與意義設定的邊墻與底線,決定了思政教育的范圍和深度,也就意味著,思政教育必須代表著社會的根本利益,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3]。
經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意義的內在結構。商品交換使得人類社會當中產生了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人類社會的各個系統當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就是說,經濟關系影響政治制度,勢必也會影響教育。思政教育作為教育系統當中的重要部分,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永續向前發展,就像奔騰向海的河流一樣,雖然偶而會有回頭浪,但永遠向前,永不停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在經濟關系的約束之下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偶爾互相幫助,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4]。因此,經濟關系對于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來講,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關系決定著社會財富的數量與分配方式,最終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塑造。
文化傳統——思政教育目的與意義與意義的柔性支撐。不同的時代都具有其自身的不同,而文化能夠作為我們去判斷不同時代的標志。當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變遷并不是斷層式的,它具有其自身的穩定性與接續性,其中以思想文化與生活方式最為顯著,這便是文化傳統。在思政教育還沒有從文化當中脫離時,文化經常承擔著思想觀念與精神的傳承,但它的影響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它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過程中發揮作用[4]。總之,對于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來講,文化傳統是最為根深蒂固的基礎,它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文化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改變,都會最先影響到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范圍不僅包括社會與個人,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準確,意義衡量不到位的問題。
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人類的實踐活動分為物質實踐活動與精神實踐活動,毋庸置疑,思政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實踐活動,通過對人們的精神世界進行改造,最終改變人們的生活,促進人類的發展、但無論是精神實踐活動還是物質實踐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因此,思政教育的最高目的以及具體目的都要服務于本原目的,換言之,如果不能夠使人們生活得更好,那思政教育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講,便毫無意義。目前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實際工作當中,只是把思政教育當做管理與規訓學生的一種手段或方法,單純地去用社會這把衡量標尺來衡量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殊不知,這種教學觀念使得思政教育失去了自身的意義,也使得思政教育淪為一種形式,只停留在表面,無法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過于偏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義。由于中國長期以來,都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陳舊觀念的影響,例如忠君愛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觀念直到現在都在影響著當代中國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必然是好事情,但也恰恰因為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導致新的觀念與文化難以被孕育被發展。因此,在思政政治教育這種極具政治色彩的教育在進行的過程當中,便不自覺地忽視掉了個人的價值。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顯然沒有挖掘到學習對于自身的意義,而教師也沒能找到合適的場域與合適的方法,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狀況進行糾偏。在當前的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讓學生在認識到學習思政課能夠先改變自己,而后在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先愛自己,再愛世界。將思政教育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這兩者在實質上并無沖突。
以文化滲透為切入點。目前本科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便是思政教學內容的“假大空”,使得很多學生對于思政課產生了枯燥乏味的慣性印象。思政教育有其自身的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當下的社會實際以及主流文化有差距,因此需要結合一定的當代主流文化,來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從說教的神壇上走下來。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事件,可以是道德事件、法律事件、甚至是國家大事以及國際事件,還可以以各種文化為載體,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以及古代傳統文化,甚至國外的歐美文化也可以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我們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載體。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有深度和廣度,也使得這門學科更加有靈魂,有溫度。
以資源整合為發力點。無論是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還是高校當中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都不是社會當中一少部分群體的任務,而是需要多方的合作。因為思政教育不同于數學、物理等學科,這些學科的知識性較強,但便于被學生們所掌握,而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這樣的學科特色就注定了思政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會一勞永逸,而是需要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5]。因此,就特別需要結合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資源。首先,結合多方力量,應該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尋求社會當中企業、政府、家庭的合作,畢竟教育不是一座孤島,學生也終將有一天要走向社會,真正實現整個社會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現狀。其次,整合多方資源。思政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整合多方資源,增強課程的豐富性,同時增強課堂的演繹力,能夠真正吸引學生,讓思政課上到學生的“眼里”和“心里”。
以壯大思政教育師資力量為支撐點。在教育生態當中,教師與學生均是主題,教師的能力、素養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左右著學生的發展方向以及人格成長,對于思政教師來講,就更是如此,因此,要不斷地對思政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壯大,當然,這種壯大絕不僅僅只是思政教師人數的增加和思政課的增設,而是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實效性,以及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最終教育成果的實效性。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素養,目前,輔導員主要是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關注,而且在大多院校里,一個輔導員帶多個班級,甚至多個年級。很多學生反映,除了重大活動之外,很少能夠見到輔導員的身影,應該增加更多的這類型崗位,以便于輔導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真正做得到讓思想政治教育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減少刻意性、枯燥性和灌輸性。其次,大學里的思政教師也應該改變教學方法以及與學生的相處方式,走進生活,走近學生。真正了解當下90、00后群體的心理特征與生活特點,減少與學生之間的差距,甚至能夠向學生學習,傾聽學生訴求。
思政教育的目的始終代表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推動廣大受眾群體與社會建立共識,凝聚共同理想,促進共同發展的這一最根本的實踐預期。目前,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之間依然存在罅隙,要想能夠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實現思政教育的預期目標,促進大學生甚至是整個民族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我們民族目前的共同理想,推動整個社會不斷發展,還需教育工作者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