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平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中促進教育改革的核心,辦學目的和基本定位是把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在中國實踐,高校需要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在理事會的核心作用,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強調社會主義價值觀,牢記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使命。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截止2019年1月,經教育部審批、復核及地方審批備案的高等教育層次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098個。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約50萬人,已培養畢業生約150萬人,涉及750多所中方高校以及33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多所外方高校,所設專業涵蓋理工農醫人文社科等12大學科門類200多個專業。從總體上看,中外合作辦學在各個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在辦學定位上,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境外學歷教育和培訓項目,增加了受教育機會,豐富了教育供給,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在辦學理念上,借鑒國外先進治理模式。強調“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實行董(理)事會或聯合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院長)負責制度的管理模式。
三是在功能作用上,強調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通過引進境外學歷教育、培訓項目和教育資源,豐富教育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幫助學生實現“不出國留學”。
四是在人才培養上,致力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辦學理念、優質師資和課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競爭的優秀人才,是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五是在辦學質量上,主要參照國際通行質量認證標準。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質量得到國際的認可,已獲得美、英、法、德等國家權威認證機構的認可評估,為加快推進我國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外合作辦學正處在樹立風氣的關鍵時期,在辦學過程中加強黨建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在這個時候把黨建工作與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是納入到我們中外合作辦學當中的關鍵時點。從目前情況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二級機構和項目的黨建工作基本做到了與其他院系統一部署、統一要求、統一考核,且呈現出加強態勢。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組織機構。中外合作大學、二級機構和項目的黨組織根據規模大小采取黨委、分黨委、黨總支或黨支部建制。規模較大的二級機構黨組織一般下設多個基層教師黨組織和基層學生黨組織書記皆由中方高校黨委選派經驗豐富政治過硬、組織性強、經驗豐富的黨員領導干部擔任,接受中方高校黨委統一領導。
管理模式。二級機構和項目黨組織隸屬于中方高校黨委,沒有獨立設置院系級黨組織的二級機構和項目,其基層黨組織或黨員則隸屬于其他院系的分黨委、黨總支或黨支部。二級機構黨組織的管理模式與學校其他院系黨組織的管理模式基本一致。
工作內容。一是強調發揮二級機構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絕大多數的二級機構黨組織書記進入聯合管理委員會,直接參與重大事項決策。二是推動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建立境外黨組織,定期開展黨員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三是注重對本機構意識形態領域的監管,建立了教師AB角上課制度。四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黨建工作,采用信息手段保存黨建工作文件和開展黨建宣傳工作。五是普遍采用高校通用的“兩課課程”和教材,在教學內容上融入了國際化的元素,增加國際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六是堅持“四個自信”,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外籍教師、國際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逐步走上了高水平、示范性的發展軌道,在辦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困難。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與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相比,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較大差異,特別是其面臨的不同國家背景、多元文化、教學科研以及管理模式的差異,都給黨建工作開展帶來很多挑戰。總的來看,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的黨建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
黨組織隸屬關系不規范,設置有待完善。黨組織隸屬關系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中外合作大學黨組織關系有的隸屬于中方高校黨委,有的隸屬于辦學所在地黨委組織、教育工作部門,管理部門和層次不同,多頭管、交叉管極易造成都管都不管,甚至出現管理真空或盲區。同時,中外合作大學和二級機構都設立了黨組織,但黨組織設置不合理,存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
黨務工作力量相對薄弱,書記隊伍有待加強。中外合作大學黨務機構不健全,黨務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配備不足、兼職多、專職少,缺少系統培訓和激勵機制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由于黨組織書記來源渠道不一,尤其是許多書記對高等教育狀況不了解、對合作辦學特點和規律研究不多,在董(理)事或聯合管理委員會中地位不突出,話語權不夠,都影響了黨建工作的開展。
境外黨員管理難度較大,教育工作有待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境內外學習分段進行,與黨員發展培養周期不一致甚至脫節,境內確定的發展對象到境外后跟蹤培養不到位,境外學習的學生發展、轉正難度大,而國外又沒有成立黨組織,培養教育管理存在接不上、缺位或斷檔問題。中外合作辦學外籍教師多、選用外方課程和外文教材多,許多師生黨員在接受知識文化上面臨多樣取舍和選擇,對加強黨員教育有一定影響,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
意識形態領域管理困難,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是中西方意識形態的交匯之處,尤其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難免會出現中西方意識形態的碰撞,給學校引導和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學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與管理存在不少漏洞。中外合作辦學二級機構和項目思政課程基本按照普通高校院系標準設置,但中外合作大學思政課程開設差異較大,學分、教學內容、教材各不相同,思政課程開設達不到要求。
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不強,黨組織職責有待明確。中外合作大學和二級機構主要通過董(理)事會和聯合管理委員會行使職權、決定重大事項,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并沒有明確這些決策機構的人員構成包含黨組織書記,導致黨組織在學校發展、重要改革、人事安排、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項決策中存在著說不上話、插不上手的問題。對黨組織在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組織與管理中的地位和職責,目前沒有文件對此作出規定,實際工作缺乏可遵循的依據。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的建設工作,要明確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并貫徹辦學始終。為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健康發展,保證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執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建工作建議如下:
理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黨組織隸屬關系。一是中外合作大學黨組織,一般隸屬于辦學所在地的省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黨組織,中方高校黨組織需加強支持和指導。二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組織,應獨立設置院系一級黨組織,組織關系一般隸屬于中方高校黨組織;跨地區辦學的,辦學所在地的省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黨組織應配合加強管理。
明確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組織主要是保證監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好中方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工,強化黨組織自身建設,引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和教代會,做好統一戰線工作。
修訂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加入黨建工作內容及要求,明確黨組織的設置、作用、地位、職能,以及項目審批的具體要求、黨建工作的考核體系等,為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推動黨建工作提供政策依據。
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的審批制度。明確將黨建工作納入申辦審批范疇,要求寫入相關合作協議、學校章程及其他申報材料中。未達到規定要求的應不予受理或批準,對于已經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由上級黨組織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做好黨組織組建工作的指導督促,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健全黨組織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和做好監督保障工作的制度機制。明確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進入學校董(理)事會或聯合管理委員會等核心管理層,并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涉及學校發展中的重大事項,應在決策前充分聽取黨組織意見并征得同意。涉及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事項,黨組織要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
選好配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黨組織書記。一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其黨組織書記由歸口管理的黨組織優先從中方高校中政治過硬、熟悉黨務、具有教育和管理經驗、善于與外方溝通協調的黨員干部中選派。二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黨組織書記由中方高校黨組織按院(系)級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的標準條件選拔任用。
不斷提升黨組織自身建設水平。一是規范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確保每名黨員都納入黨組織的有效管理和服務之中。二是規范和加強發展黨員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做好黨員發展工作,尤其是要認真做好優秀青年教師、境外留學歸國教師的發展工作。三是加強師生黨員和干部的教育管理,以提高素質、增強黨性、發揮作用為目標,創新黨員教育管理載體。
加強學生黨員境外學習或實習期間的教育管理。一是支持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境外開展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針對不同國家對于政治活動的要求,規范并探索學生黨員在境外學習或實習期間的教育管理方式。二是相關部門應支持開設有中外合作辦學的中方高校能定期派人到境外進行黨建工作的指導檢查。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一是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按有關要求開設憲法、法律、公民道德、國情等課程,加強形勢政策、中國近現代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堅持課堂講授有紀律、公開言論守規矩。二是整合各方優質資源,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思政課程師資隊伍,尤其是優選中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到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任教。三是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方法,加強對學生社團、心理咨詢、校園網絡等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與管理等,進一步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四是進一步加強對黨的建設工作的正面宣傳,提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要注重思想引領,立足于加強思想的基礎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學全過程,工作中與時俱進、創新方式,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確保黨建工作落實落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