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亭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全國高等大學數量的增加,進入到大學學習的門檻也比過去低了很多,導致當今大學校園學習氛圍遠不如從前。在多姿多彩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學生在脫離枯燥、緊張的高中生活后,很容易在較為輕松的大學生活中迷失自我。此外,由于對新環境和新的生活方式的不適,很多新生也很容易在進入大學時陷入苦惱的情緒中,失去學習的興趣。但大學生在珍貴的大學期間應該格外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個人綜合能力,為自己未來在社會找到立足之地打下堅實基礎。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出現逃課現象屬于一種正常的厭學反應,但逃課絕不是對待厭學心理的正確方式。
環境的誘惑大于對學習的重視,對大學生活產生迷茫的心理。很多學生在經過較為辛苦的三年高中學習后,突然一下進入到自主管理的大學生活節奏中會自然而然地失去學習的動力,此時又有眾多的其他誘惑在身邊,如游戲、電視劇、社團活動等比課堂更加有趣的娛樂方式。在逃課的大一學生中,去網吧打游戲和參加各種聚會活動的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惰性在宿舍睡覺、看電視劇或者小說的也不在少數。[1]且一旦成功逃課一次,就會給學生逃課后果不嚴重,可以繼續逃課的心理,造成長期的缺課,久而久之就徹底失去了上課的動力。
課堂內容深奧難懂,喪失學習信心。對于剛剛進入大一的新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習慣還停留在高中應試解題的層面上,與大學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導向存在一定的差別,學生也幾乎不會再課前主動對課堂知識做過多的了解,所以對于老師的很多課堂內容都是無法消化的。雖然不得不承認大學教學內容的難度比中學階段更高,由于大學的教學制度和學習性質,老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很少能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知識水平差異過大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在沒有課前預習的情況下跟上老師的講學節奏,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產生逃課心理。
錯誤的學習態度和得過且過的心態。由于大學學習環境相對比較自由,老師對學生的課堂管理也比較松散,學生只需要在期末考試之前努力備考一定時間,就完全可以順利通過課程考核。因此,很多大一學生對平時的課堂學習非常不重視,將學習視為應付期末考試的任務,只要能夠通過考試,自身是否真正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并不重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學習觀念,本身學生進入大學就是為了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應付學校的課程考試。[2]更有甚者,在剛剛進入大學時就將拿到畢業證作為整個大學生涯的唯一追求,對課堂內容學習絲毫不在乎,逃課去網吧打游戲來打發漫長的學習時光,將大學荒廢在了逃課玩樂之中。
加強對一大新生的課堂管理。通過觀察和總結各大高校在應對學生逃課的多種策略,可以發現加強課堂管理、規范大一新生行為是從行為上培養大一新生拒絕環境誘惑、減少逃課的最佳途徑。在建立健全嚴格的課堂考勤制度之后,對逃課缺課的學生實施取消其考試資格、記錄掛科等處罰,可以讓大一新生認識到逃課行為的嚴重性,自覺約束自我。
完善課程考核制度。按照很多大一新生逃課的理由,加強課程的考核難度和課程考核的完善程度,讓經常逃課的學生無法在僅僅取得期末考試及格的成績通過最終的課程考核,能夠督促學生被動地參與課堂,久而久之希望學生能夠打消逃課的念頭,真正喜歡上課堂學習。在考核制度的要求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重視之后,通過與老師的而課堂互動,學生能夠逐漸融入課堂,改變以往對課堂內容死板、深奧的印象,不再因此失去學習興趣而逃課。
改變學習心理,提高學習效率。在新生學習指導會、輔導員談話以及眾多專家報告會中,幫助新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并從中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樹立起大學學習的遠大目標。[3]在擁有正確積極的學習觀念并且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學習方法之后,新生將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方式,積極地朝著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不再出現逃課現象。
學生的自我行為約束。作為一名大一新生,盡管在大學生活開始時會有些許迷茫,但不該忘卻高中努力學習時激勵自己的理想之光。大一新生對自己進行行為規范,從日常起居作息到課堂學習都保持一個精力充沛的狀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在自我約束和自我鼓勵下以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克服自己或者環境帶來的逃課思想,堅決抵制逃課行為。
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對一個人的未來就業、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方向。通過關注學生心理,加強課堂管理等多方措施,來減少大一新生逃課現象的發生,幫助他們開啟充實而又有意義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