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琳
目前我國有各類殘疾人8500多萬,其中持證殘疾人近3000萬。通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有1300萬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殘疾人專門康復機構發展到7111家,開展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的縣(市、區)達2956個,殘疾人康復專業技術隊伍達19.2萬人。但是由于我國殘疾人康復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礎薄弱,康復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殘疾人的基本康復服務需求仍未普遍滿足。
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到,要使“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加強老年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有條件的地區可將部分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護理等機構。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護理床位占比,積極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病科。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殘疾、失能老年人就醫提供便利服務。鼓勵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工作志愿者為老年人開展義診。加強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輔助器具配置人才培養,廣泛開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認知知覺功能康復訓練等老年康復護理服務。”
由此可以看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不僅面向殘疾人群體,還可以面向老年群體,亞健康群體,服務面廣泛,需求和受眾也非常多,健康理念,養生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將“康復”和“養老” 兩者并重,一體化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符合行業發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國康復技術人才數(以物理治療師為例)與人口的比值大約平均為70人/10萬人口,我國僅是0.4人/10萬人口。在2015中國康復論壇上,有關康復專家指出目前國內康復治療師的缺口約為50萬人,目前這一缺口仍然很大,僅僅依靠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或養老專業的單一人才培養,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人才梯隊的初步建設。復合型人才在康復領域和養老領域都可以做為儲備人才進行培養,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會更加多元化。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可以為行業輸送專業服務人才,提高老齡人口、殘疾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生存質量。
不論是殘疾人康復還是老年人長期照護,都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康復治療師,康復治療士、社區康復協調員,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老年長期照護服務人員。依托專業的康復治療技術,這些人員面向殘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包括專業康復、老年照護、健康保健、老年教育、心理咨詢(慰藉)等一系列的專業服務,幫助殘疾人從康復機構回歸正常家庭和社會,幫助低齡老人提升生活品質,延緩衰老,為高齡老人提供康復、老年照護服務、心理慰藉甚至臨終關懷。
作為全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試點單位,本專業的建設要按照中殘聯改革試點單位的建設要求,首先對專業進行優化、改造、升級,并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特色,最終實現人才的優質培養和專業的發展和壯大。結合學院的優勢和現有的發展基礎,我們以“康養結合”作為專業建設的出發點,致力于打造康復(“康復為主,養老為輔”)和養老(“養老為主,康復補充”)兩個復合型人才群,暨打造“一個專業,兩個方向,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分解崗位工作流程,提煉核心職業能力。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背景下,加強與行業的深度溝通及合作,在企業的全程參與下,以調研數據為基礎,明確康、養崗位工作流程、人才的市場需求及康養復合型人才應掌握的核心職業能力。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以崗位工作流程為邏輯起點,按照工作崗位各環節要素--核心工作技能--相關知識--課程開發的思路,制定出物業管理專業“職業人”人才培養方案。
深化課程建設。以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力爭使開設的課程與實際工作過程“零縫隙”對接,同時能緊跟行業發展方向,不斷進行動態更新。
思路方法。研究的思路:根據十九大報告、中殘聯《殘疾人康復服務“十三五”實施方案》和國家《“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浙江省、杭州市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本學院的建設發展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校企融合多元育人模式;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優秀綜合技能型康養一體化復合型人才。立足杭州、面向浙江康復醫療與老年服務產業;培養與康復養老產業需求相匹配的復合型人才,為各級康復保健機構輸送應用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康為主,養為輔”),為高端養老機構培養老年生活服務管家(包括居家照護,居家康復,常規服務等)(“養為主,康補充”)。堅持“學教一體,多元育人”,通過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體兩翼”專業機制(一個核心專業,兩個衛星專業,如果專業群做大,也可能會衍生其他相關專業),創新“雙主體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專任教師和企業教師的互動互助,共同培養),改善“雙師型”隊伍結構,形成具有特色的康養專業,對同類專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針對如何形成特色的康養專業,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優化課程體系。根據“康養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將先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素質拓展課進行劃分,實現專業方向一和專業方向二的方向課設置,優化化康復人才和養老服務人才的課程體系。
整合教學資源、開辟校企合作新途徑。充分利用學校醫學院以及各實踐教學基地的綜合資源優勢,努力為該專業的基礎課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到行業中去,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我們將引入更多元化的合作單位、機構或者企業,學生在就業的選擇中會更加多元化,選擇我們校企合作的大型醫養康護一體機構、民營康復機構、高端康養機構等,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面,也更加開闊了辦學思路。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結合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測評活動,結合專業發展的契機,鼓勵教研室教師在學校的要求下,各自完成自己任教的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單位,我們要走出自己學校的特色。依托浙江省殘聯和民政福利單位,依托對口援建院校的資源,依托康養行業的一線專家,我們提出“名師,名校,名企”的發展戰略。
康(復)、養(老)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在“大康復” 理念和“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康養結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讓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更大的自主權,面對行業人才競爭具有更大的優勢。
“引進名師”,優化“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結構及運行機制。要成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在人員構成上,從高校中引進1~2名有康復專業或者養老專業建設經驗的教授,充實到我們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幫助我們進行專業建設和優化升級。提出對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的建議、意見和發展規劃,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展科研、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
“對接名企”,建立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如校企合作工作坊)。在學院和系部指導下,依托浙江省殘聯,以協議合作的方式,按照校企合作的機制,共同組建“殘疾人康復中心校企合作工作坊”;與省內知名的高端養老機構(開元頤養,紫荊國投園,萬科隨園嘉樹)進行合作,建立“養老服務校企工作坊”,形成校企資源雙向交流的橋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機制。優質的校企合作資源,也是專業的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