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欒英育 張育瑋
法律素養與法律意識對當代高等專科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及未來的人生規劃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法律素養的提升以法律意識樹立為基礎,其是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專科院校學生在其日后發展與在校期間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識的培養有極大的關系,因此,教師對思政教學課程的充分利用,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素養進行培養與提高,為其良好品格的塑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法律的研究最先開始于規范人們的行為,使其在生活中養成的行為習慣,當人將法律意識作為生產生活的重要部分后,其開始對其核心素養進行研究,進而使其成為多年來的研究熱點。由于專業人員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與 角度不同,截止到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對法律素養有較為統一的定義[1]。法律素養能夠塑造人們的價值觀,為其人生做出指示性的引導,其作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高等專科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也是以法律意識的樹立為基礎,以良好的發展為前提,進而影響其學習的努力程度。法律素養作為人了解、實用法律的能力,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提升法律素養奠定基礎,使其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客觀需要。法律價值觀不僅體現在思想及道德的發展中,還使其主體意識得到增強,通過學習與有效的規劃實現自身價值,并將法律知識進行內化,進而成為自我意識。
(1)實現高等專科院校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高能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的,因此,院校根據這一培育目標與學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使其法律意識應當在培育法律素養的基礎上樹立,側重對其法律素養的培育[2]。高等專科院校教育不僅培養實用型人才,還要培養具有法律素養的合格公民。因此,高等專科教育的發展基本方向以促進國家文明發展為主,也是思政理論教學改革中主要的參考標準,因為將法律素養的培育融入其中后,能夠促使學生良好的品格得以塑造,進而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建設與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政理論與法律素養的融合極為重要,因此,院校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對法律素養的培育方法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在學習中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對自己未來發展做出良好的規劃。(2)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需要。我國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雖然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完成思想品德的學習,但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了一定的信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價值觀的培養讓路于知識教學,使得學生缺乏專業法律知識的教學。因此,在學生進行高等專科院校后,教師通過思政理論教學這一平臺,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正視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通過具體且針對性的課程滿足學生的需求,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3)發揮思政理論教學在高等專科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培育主要渠道的需要。“為什么要學習法律?法律又不是我的專業,它對我有什么幫助?”大學階段作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其對高等專科院校學生極為重要。因此,高等專科院校學生無論從哪一方面而言都略遜于本科學生,尤其體現在未來規劃與法律素養的培養方面。因此,高等專科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更為重要,但難度也更大,所以,教師必須利用好思政理論教學這一主要渠道,加大對法律素養的培育力度。目前,高等專科院校思政理論教學中主要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通過這門課程的有關章節進行法律素養培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因此,教師在思政理論教學中應當對其教學內容及教學結構進行不斷創新與改革,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其課程的時效性得以提升,在其中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高等專科院校思想理論課程不僅是文化傳遞的載體,更是塑造學生良好人格與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
在高等專科學校中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作為其必修課程,在思政教學中培育法律素養,就是以思政理論為基礎,通過其特點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開發,將法律素養教育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通過深層交叉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進行全方位結合,淡化法律素養培育的痕跡,以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實現法律意識培養。高等專科學校學生的法律素養培育的主陣地是思政理論教學,教師對學生特點與教學規律的有效把握,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挖掘,不僅要精心備課,還要細致觀察學生,將法律素養的培育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高等專科學校學生的思政理論教學中,許多教學內容都擁有著極為豐富的價值內涵,是法律素養培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課堂中從“教書”延伸到“育人”,通過對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有效挖掘,使法律內容能夠以更加生活化的面貌展現在學生眼前,進而實現思政教學中法律素養的培育。例如,在“培養法律意識,樹立道德標準”的專題活動中,教師在課程中適當加入法律素養的內容,如,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規對自身的益處等,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素養。
師生交往的過程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其作為良好的培育法律素養的重要時機,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掌握,設計相關學習活動,進行法律素養教育的培育。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如,在教授與法律素養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對教學內容中的法律素養進行明確,摒棄知識灌輸的方式,通過課堂任務的有效布置,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自動、自主的思考與探究,搜集資料,并積極參與班級討論。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與分析,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激發,進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高等專科學校中互動式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自主學習,豐富課堂體驗,使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對知識進行探索與發現,并通過理解與表達將其內化,進而樹立法律意識,形成良好的法律素養。
思政理論教學作為理論性與抽象性較強的學科,使其在培育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法律素養時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3]。學生由于年紀尚小,未真正接觸過社會,所以對其知之甚少,缺乏豐富的社會閱歷,使其在對看待問題時較為片面,在法律素養培育及提高時有較多錯誤的認知。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現知識內化。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學生通過專業實踐,使其法律意識及知識得以豐滿。社會的現實性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對人生價值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并感受到法律素養的實際價值。法律意識的樹立、法律信仰的建立、法律知識的積累,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
高等專科學校思政教學中,培育學生法律素養要對教師思想意識的提升與科學的評價進行把握,因為高等專科學校的德育工作與普通高校有一定差距,其作為職教特色鮮明的院校,教師在教學中以塑造學生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為前提,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范。只有教師明確意識到在思政理論教學中應該對法律素養進行培育時,才能使其教學有效性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