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征,羅志軍,陳慶軍
(浙江衢化醫院 骨科,浙江 衢州 324004)
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是由于患者膝關節的頻繁活動,造成滑膜皺襞出現磨損性損傷而所表現出來的炎癥,在臨床上一般會伴隨著膝關節疼痛、腫脹以及關節不穩等并發癥。臨床檢查過程中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常常與半月板損傷檢查混淆,一般的檢查難以有效地進行確診,造成患者早期的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最終在手術治療中延誤最佳治療時間[1-3]。本研究分析關節鏡對于疾病的治療遠期效果,取得滿意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所收治的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患者91例,臨床癥狀為膝關節疼痛;患者在屈膝的過程中出現膝關節無力現象,通過麥氏實驗后顯示陰性,抽屜試驗和軸移實驗仍為陰性。其中男72名,女19名,年齡43~76歲,平均56.3±8.7歲;病程3~13個月,平均7.2±2.3個月。
1.2 膝關節鏡診斷治療 選用16 mL利多卡因(濃度為2%)+8 mL羅哌卡因結合16 mL生理鹽水經患者的膝關節前側注入到患者的關節腔內部;浸潤一段時間之后保證設備插入的穩定性,從患者的髕上囊部位開始進行檢查,從髕股關節、髕骨下極以及交叉韌帶和內外側隱窩進行全方位的檢查。
在關節鏡的輔助下,確定患者的膝關節增生情況,包括血塊的腫脹大小,切除增生及腫脹組織。手術結束之后,對患者關節腔內部注射透明質酸鈉,同時采用彈力帶包扎傷口,避免傷口包扎過緊。囑托患者住院期間臥床休息,抬高患有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的部位;臥床休息48 h之后可以接受功能性的護理和鍛煉。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 達標(痊愈):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到常人水平,同時傷口恢復良好,手術后沒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有效: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但是功能效果未達標,在運動的過程中功能存在輕度減弱;無效: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沒有顯著恢復,且患者手術完成后出現并發癥。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人數×100%.
1.3.2 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隨訪12個月,采用Lysholm評分對患者跛行、腫脹、支持、上樓、紋鎖、下蹲、不穩定、疼痛等指標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恢復效果越好;比較手術前、術后2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的膝關節功能。

關節鏡治療后,91例患者中痊愈85例,有效3例,治療有效率96.70%;治療前、治療完成后及治療后2個月、6個月、12個月,患者的Lysholm評分分別為63.23±2.34分、75.24±3.33分、84.34±3.21分、89.23±3.20分、95.34±4.33分,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改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造成患者出現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一般為外部暴力撞擊膝關節,長時間的磨損膝關節造成膝關節滑膜皺襞的反復刺激,出現發炎和水腫現象[4]。患者初期皺襞在不斷受損之后往往會出現增生,缺血蒼白,并且逐步纖維化,在檢測診斷過程中發現很少有單核細胞浸潤現象。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在初期的癥狀表現并不是非常明顯,多數患者對關節疼痛不以為然,臨床易診斷為半月板損傷,因此針對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的治療效率并不良好[5-6]。傳統的MRI檢查誤診率高[7],膝關節鏡能夠對患者的膝關節內部情況進行準確的探測,包括皺襞病理學的變化、充血腫脹情況以及增生肥厚的情況等。
劉亞峰[8]在臨床研究膝關節鏡治療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的診治效率過程中,選取145名患者進行關節鏡診斷治療,發現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達到了95.55%,所有的患者治療之后并沒有出現膝關節功能受損情況嚴重的現象,且無并發癥發生。本次研究與其研究結果結果一致,通過關節鏡治療關節滑膜皺襞綜合癥后患者的Lysholm評分顯著提升,說明從跛行、腫脹、上下樓、下蹲等指標分析來看,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非常顯著,大大降低了膝關節受損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臨床上治療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癥,需要結合關節鏡的方式對皺襞的病變部位進行準確的切除,避免出現復發[9]。從本課題的研究情況來看,在術后的Lysholm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隨著時間的推移,Lysholm評分越來越高,從治療完成后的75.24±3.33分到95.34±4.33分。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手術治療完成之后雖然關節鏡能夠準確地確定病變部位并結合手術方式進行切除,但是仍然需要確保患者按照醫囑來臥床休息和日常活動。本研究過程中出現3名治療無效的患者,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在治療后1個月時間內進行過劇烈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碰觸到了手術完成后的膝關節,造成初次手術后膝關節出現二次受損情況。
綜上,在進行關節滑膜皺襞綜合癥疾病的診斷過程中,適時采用關節鏡的方式來進行病灶的確定,同時結合手術來進行治療,術后患者只要嚴格地按照醫囑進行休息和運動,能夠顯著提升膝關節功能,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未來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