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慧
(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0)
從理論上來講,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中指出:“交往行動概念,首先把語言作為參與者與世界發生關系,相互提出可以接受和駁斥的運用要求的理解過程中的一種媒體。[1]”他進一步指出:“我把以符號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為交往活動。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須遵守的規范進行的,而必須遵守的規范規定著相互的行為期待,并且必須得到至少兩個行動主體的理解和承認。”[2]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哈貝馬斯所理解的“交往行為”,不僅僅將語言作為媒介、將理解作為目的,而是要求行為者在行為一致的同時充分發揮規范的作用從而實現社會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行為”概念的核心是行為主體在不受到壓力和強制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從而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從理論層面上來看,要實現青少年的社會化,需要在充分發揮各個主體功能的基礎上,不同行為主體之間可以盡享平等、誠實的對話和交流。
但是從現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現代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展開。這主要表現在中國開始了政治層面的科層制,經濟層面的市場化與商業化,文化層面的世俗化與理性化,社會層面西方價值觀的引入。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因素還在發揮著作用,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交織與碰撞。這不可避免的影響青少年的成長,尤其是市場化、商業化與教育本質的較量,理性與價值之間的較量,使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迷茫和無所適從。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主要通過家庭、學校、媒體等作用于青少年。
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本文將青少年社會化界定為14歲到28歲的青少年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不斷內化社會環境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從而實現自身身心和諧,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外延是指現代化進程中青少年社會化的環境,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網絡、媒體、輿論等。社會化的過程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是青少年與現代化進程中特有的家庭、學校、媒體等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青少年通過社會化,習得社會的規范、標準、價值。
家庭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基礎作用。青少年出生后生活的第一個場所是家庭,在其成長過程中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家庭環境會影響青少年的一生。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經濟層面市場化和商業化的不斷推進,對青少年在家庭中的社會化產生了嚴重影響。青少年家庭社會化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物質給予,輕視精神需求
現代化進程中家庭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了關注物質需求,輕視精神需求的現象。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家長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結果導致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從自身利益出發,合作意識差,意志不堅定,進取心缺乏、獨立性不強、責任感缺失、創造性不足。家長重視子女身體健康狀況,但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關注不夠。
2.重知輕德,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混為一談
現代化過程中,社會對學歷的要求高,導致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過程中重視知識傳授忽視道德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考試為中心,讓子女參加各種培訓班,在給他們帶來巨大學習壓力的同時忽視了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忽視了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這種智力超前、道德滯后的現象必然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3.功利主義強,期望不切實際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社會競爭的加劇,社會、學校評價青少年成長成才與否的主要標準是學業和成績。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因素的影響,如傳統的“光宗耀祖”等文化心理的影響;二是,市場經濟的影響,隨著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進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也滲透到了學校教育過程中。現代學校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校教育的不斷普及為青少年學習知識和技能創造了條件,使人類的素質不斷提高,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社會的進程不斷加快。但是現代學校教育也有其弊端,不少學生逃學、厭學,甚至不堪學業壓力自殺,部分學生患有強迫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分強調教育的外在目的忽視內在目的
作為現代化進程產物的學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現代功利主義的影響。現代化進程中,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校教育重視的是政治和經濟功能,學校教育培養人才是為了滿足現代社會的政治穩定需求和經濟發展需求。對政治、經濟功能的過分強調,導致教育育人功能的湮滅,學校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品德、知識、技能、體格,使其為政治、經濟發展服務,忽視了古典教育、人文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的內在目的學生心靈的“暢適自足”。
2.過分強調人力開發忽視意義生發
在現代學校教育過程中知識和智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不同的學者對知識傳授和智力開發有不同的觀點,但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在教育的過程對人類自身進行開發,使人的潛能得到開發,使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從現代學校教育角度來看,教育的全部是使學生身心健康健康,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社會品德,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現代學校教育忽視對學生進行生活目的、價值、意義的引導,忽視對學生自我生活和生活意義的引導,忽視對人的生存的智慧教育,只是將其作為教育的補充。
3.學校教育的科學化、技術化
在現代化進行中,科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觀念成為人們做人做事的標準。科學主義不可避免的滲透到學校教育過程中,使學校教育技術化。現代學校教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學知識體系,明晰的學科分類標準,在此指導下的教育的過程是追求效率的過程,是科學化的體現,將學校教育引向了技術化。
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給學生修辭、語法、寫作技巧,使學生記憶大量的詞匯,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學生掌握了語文的詞匯、修辭、語法等基礎知識,并不一定能夠提高寫作水平和交流溝通水平。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將教育的每一過程、每一環節科學化、技術化,教育過程不分主次,過分注重細節,忽視整體,忽視人的完整性。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整體觀念缺失,整個教學過程是部分的組合,不能發揮整體的作用和功能。
4.人文關懷的缺失
可以用“忙”來對現代教育的特征進行概括。教育決策部門花費大量的精力進行計劃的修訂、教育檢查和教育評估;出版部門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編輯出版各種教材、教學參考書、學習資料;教育活動中教師花大量的時間研究教材、教學參考書、學習資料,學生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考試、檢查。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被各種事情填滿,古典教育中的休閑和從容自如不復存在,沒有了思想的寧靜與自由。整個教育過程按照計劃進行,較少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因此,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缺失。
1.青少年社會化受到網絡工具特性的影響
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網絡作為青少年學習的工具,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快,使青少年的學習變得更加便利。但是也對青少年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網絡信息的大量傳播,使青少年的學習效率下降。其次,網絡工具理性的特征,影響了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學習,可能消解他們關于傳統的、藝術的和倫理的意識。再次,網絡模式化的思維方式影響了青少年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2.青少年社會化受到網絡媒體特性的影響
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媒體,它的公開性、不可控性的特點使它突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限制,使傳統的傳播原則如“正面宣傳”、“突出主旋律”等受到挑戰。這就使青少年社會化具有早熟的特點。此外,其公開性的特點使暴力、色情等網絡垃圾泛濫,這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產生了嚴重不良影響。
同時,父母作為社會化主要執行者的地位下降。當網絡作為工具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發揮作用時,網絡成為青少年接受外部信息和接受社會教化的主要途徑。這影響了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青少年和父母產生了隔閡,從而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3.青少年社會化受到網絡虛擬特性的影響
首先,網絡虛擬的特征為人們提供了變換角色的機會,為人們提供了實現夢想的機會,但是其虛擬特征很容易影響意志薄弱的個體。青少年心理發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網絡虛擬性的影響而沉溺其中。其次,網絡社會具有無規范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影響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并將其內化。網絡的匿名性特征使青少年群體缺乏規范意識,從而影響了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再次,網絡的溝通與互動和現實的溝通與互動存在差異,長期沉溺于網絡使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弱化。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可以看出:家庭、學校、媒體,最終都是通過社會行動的主體人來對青少年發揮影響,同時它們對青少年的影響不是單方面的、靜止的,它們共同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施加影響,因此,解決青少年社會化困境的主要對策是:在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媒體作用的基礎上,應加強家庭、學校、媒體等與青少年有關的行動主體的平等的、誠實的交往與對話,通過交往與對話建立開放的、流動的、良性的成長環境,使影響青少年成才的各種途徑成正相關的關系,而不是負相關的關系,甚至抵消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家庭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家庭作為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其它社會化的機構是無法取代的。在家庭中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因此,父母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和互動,并促進良性的親子關系的形成。
首先,要加強父母教育,使父母的素質得到提高。通過父母教育,可以使父母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及時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從而為青少年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其次,在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平等的原則。青少年自我意識已經覺醒,開始形成自我觀念,他們希望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父母采取權威的或獨斷的方式教育青少年,會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科學全面有效的管理是維持學校秩序的前提,也是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條件。學校要實現科學全面有效的管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要以人為本、以理服人,使廣大師生都參與進來。其次,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要注重實效,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學校規章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要將情理結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物質環境是青少年社會化的基礎,學校要加強物質環境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促進青少年情感的釋放,心靈的美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青少年社會化的實現。
精神文化建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保障。校園文化的形成,是學校不斷與外部環境互動的結果,是學校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首先,促進校園精神文化的研究和交流。要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借此加強與家庭、學校、媒體等的溝通與交流。要加強學校精神文化的研究,為青少年社會化的實現奠定理論基礎。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言行舉止具有示范作用,對青少年社會化產生直接的影響。再次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
網絡監管的放松,網絡上謠言、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傳播,青少年全體成為其受害者。因此加強對網絡的監管,促進網絡環境的優化成為必然的選擇。
首先,完善網絡法律法規體系,優化網絡環境。必須促進網絡立法的完善,促進網絡監管的制度化、規范化,對于在網絡上傳播色情、暴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行為及時給予懲罰。
其次,促進網絡技術監控水平的提高。加快對有害信息搜索、過濾、監控等軟件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對網絡信息進行分級過濾,使網絡信息及時得到監控;加強防火墻建設,使賭博、迷信等信息被屏蔽;對網吧進行及時的監控,促進青少年網絡行為的規范化。
互動在青少年的成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實現學校、家庭、社區和媒體的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是現代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首先,在角色定位上,要促使傳統的以學校為主的定位方式向學校、家庭、媒體等社會化主體共同承擔育人責任轉變,相互合作、相互補充。其次,在溝通方式上,要將傳統的學校面向家庭、媒體的單項溝通模式轉變為雙向溝通模式,相互之間互參互管、互幫互助,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最后,在參與上,要將傳統的學校為主體的溝通模式轉變為分工協作、共同負責的關系。
總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分工的加劇,社會環境變的越來越復雜,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只有加強各種途徑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協調好各種途徑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才能更好的促進青少年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