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東超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自我管理是個體自覺運用認知及行為策略對自身的思想、情緒、行為以及所處環境等進行目標管理的過程。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使個體更有效率的學習和工作,有研究發現,自我管理水平較高的人有著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提高自我[1]。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完善,對于其閱讀和寫作成績、學業成績和學生的社會交往技能都會有所幫助。而且中學時期是青少年探索自我走向獨立人生的重要階段,他們初步形成了對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渴望脫離父母的控制,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對自己的事情獨立決定。但是在他們心理上仍然還是比較幼稚,對很多事情認識比較片面,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往往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2]。因此,培養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待孩子的相對穩定的、一貫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3]。父母教養行為既包括父母履行職責的特定目標導向行為,也包括姿勢,手勢,語氣變化或情緒自然表達等非目標導向行為。通過養育行為,把社會價值觀,行為,態度系統和社會倫理傳遞給年輕人,從而構成了青年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和目標[4]。目前,國內外對于父母教養方式有著很多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自我管理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成就動機是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目標和任務去努力認真地完成,并為此去克服困難和挫折的一種內在心理動力[5],分成“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內在因素。高成就動機的個體為了獲得成功,要更好的提高自己,增強辦事的效率,可能會需要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張興貴等對初中生進行的研究顯示,成就動機是影響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學業成績呈現顯著正相關[6]??梢娭袑W生要想取得好的學業成績,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則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學這個階段,學生正好處在青春期,此時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正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而成就動機作為學生本身的一個內在驅力,個體為了自己的目標達成,對于自我管理也會帶來影響。所以本研究準備進一步探究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和中學生自我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水平找到可行的方法。
本研究在河南省商丘市某中學發放了330份問卷,發放年級為初一、初二和初三。其中有效問卷311,有效回收率為94.2%。其中男生100人(32.2%),女生211人(67.8%)。
1.父母教養方式量表
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訂的中文版EMBU[7],本量表共有66個題目。其中母親教養方式由57個題目組成,構成“情感溫暖、理解M1”,“過分干涉、過度保護M2”,“拒絕否認M3”,“懲罰嚴厲M4”和“偏愛被試M5”五個因子,父親教養方式由58個題目組成,在母親教育方式五個因子上多了一個“過度保護F6”,共計11個因子值。在本研究中有一定數量的獨生子女存在,所以在結果發現中沒有分析偏愛被試(M5,F5)這一分量表,只重點分析其他九個維度和自我管理的關系。
2.成就動機量表
葉仁敏和挪威研究者Hegtvet,K.A.1988共同譯制成就動機問卷的中文版本[8]。該量表一共有30題,分為追求成功(MS)和避免失敗(MF)兩個維度。每個維度的題目數量為15題,其中奇數題屬于追求成功維度,偶數題屬于避免失敗維度。
3.自我管理量表
該量表由孟冉等編制[9],分為社會性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和知識時間管理和三個分量表,有43個題目。采用5點計分法。分數越高代表自我管理水平較高。有關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以及效度。
以父母教養方式九個維度分別與自我管理做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父親懲罰嚴厲、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母親拒絕否認等四個維度與自我管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P<0.05)。父親情感溫暖、母親情感溫暖這兩個維度與自我管理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其余三個維度的相關不顯著(P>0.05)。在成就動機中,追求成功這一維度與自我管理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避免失敗與自我管理相關不顯著(P>0.05)。
采用逐步多重回歸法,以父母教養方式各維度和成就動機兩維度為自變量作對自我管理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的顯著變項共有3個,分別為父親過度保護(F6)、母親情感溫暖(M1)和追求成功(MS),一共可以解釋自我管理18.2%的變異。所以最優回歸方程為:Y=88.86+8.57M1-4.03 F6+6.89MS。其中,母親情感溫暖和追求成功與自我管理量表總分之間呈正相關,母親情感溫暖和追求成功利于個體的自我管理水平發展。父親過度保護與自我管理量表總分之間呈負相關,可以推論父親的過度保護不利于中學生的自我管理水平。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父母的拒絕否認會對中學生的自我管理帶來損害。因為此時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正需要表揚和贊同,如果父母一味的對他們拒絕和否認,這很可能損害他們的自尊心,不利于中學生對自我進行管理。經常對孩子采用嚴厲的方式進行責罰,打罵孩子,否定孩子的行為和干涉其的決定對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也會有消極的效果[10]。其原因在于,父母親的理解與關心,家庭的支持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的重要源泉,得到父母的肯定對于孩子的自信和成長有重大作用。在學習上也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探索和努力去解決問題,增強分析能力。而懲罰和過度保護則不利于學生成長,阻礙去主動探索分析問題的能力,會對孩子的社會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導致孩子形成消極的自我認識,阻礙心理的正常發展[11]。這讓他們以后在面對生活煩惱時,不能積極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是逃避或有過激行為,產生情緒困擾。父親的懲罰嚴厲及拒絕否認容易使孩子對其產生害怕和躲避心理,他們對家庭產生排斥心理,容易對社會產生錯誤的認知[12]。自我管理與父親情感溫暖、母親情感溫暖這兩個維度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對孩子的支持理解有助于個體自我管理水平的發展,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既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和諧溫暖,也要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和艱難抉擇時感受到來自家庭的理解與支持。青少年感到父母的關切、寬容、溫暖的態度,會促使青少年不斷獲得安全感,形成自尊、自信,促進青少年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尤其當初中生在面臨困難與煩惱時,父母對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初中生在認知和行為上積極主動,從而降低學習焦慮、孤獨傾向等焦慮內容和焦慮行為表現,所以父母應該少使用懲罰、權威控制、溺愛放縱等負面教養行為,多關心照護,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從而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13]。相關研究發現在從兒童期向少年期的轉變中,兒童有和母親較多的聯結轉向和父母都有較大的互動,這一轉移使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大為提高。父親對青少年的作用至關重要,他是社會化的指導者和孩子職業的榜樣和參謀,同時也是閑暇時間的伙伴。父愛與父親的存在是青少年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對人生態度的榜樣。
多元回歸分析表明,父親過度保護和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這兩個維度是自我管理的預測因子,對中學生自我管理水平構成了顯著的回歸效應,對中學生自我管理有直接的影響。父親過度保護的標準回歸系數為負值,表明父親越是采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他們的子女在自我管理中的得分就越低,即他們的自我管理水平就越低。這是因為父親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缺少了自己動手的能力,他們沒有能獨自完成任務的能力。而只有讓他們獨自去嘗試一些事情,才能讓他們去對自身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管理[14]。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對子女的自我管理水平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母親的理解關懷,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和感受到愛,這也有利于個體的自我管理水平。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表現為主動對孩子了解,與孩子進行真誠的對話,尊重子女的觀點,而不是去命令和強制他們。能讓孩子時常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和愛。給孩子的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事情和獨立去完成任務,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讓子女體驗到親切和體貼。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有較高的自信,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行為與心境,減少面對困難時的心理和行為的不適,適應能力較強。也就是說,能從父母那里經常體驗到溫暖、理解的子女往往具有較高的安全感,認為自己有價值、有能力,有較好的自我管理水平。而在成就動機中追求成功對中學生自我管理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個體追求成就的目標越強,越有更高的成就動機。中學生較強的成就動機一般都是體現于對好成績的追求,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個體一定要做好對自我的管理,比如對時間的支配,對自我的要求,按時完成作業等。這種高的內在動機促使著個體形成更高的自我管理水平。因為自我管理都是圍繞著一定的目標發起和執行的,是個體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而產生的動機驅動下啟動的,沒有這種想改變工作及生活環境、不斷朝著理想水平發展的成就動機,自我管理既不會發生,更不會堅持下去,據此認為成就動機會促使自我管理的產生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