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義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形態》中,隨著分析的不斷深入可以看出,青年黑格爾派中的哲學家們都在共同探索一個問題,那就是超越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從而回歸現實的人、現實社會。然而他們的不斷探索都是在一定范圍里沒有跳出既定區域,仍然是認為思想是先行者,只有用思想來指導實踐。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前,無論是西方古代哲學還是近代哲學,理論哲學都是占絕對優勢。正如在《形態》中“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他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道天國。”[1]對于舊哲學的理論上的弊端,為了滿足真正無產階級的需要,滿足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后,終于實現了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的一個轉變。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它超越了以往的傳統哲學當中的“上帝本體論”、“人本學本體論”等等的諸多模式,“真正顛覆和結構了一切先驗的、非歷史的、非現實的、非具體的形而上學‘邏輯本體’”,[2]是按照人的現實的一個生存環境去對實體本體論的超越。
那么對于“生活”,馬克思是如何釋義的?人的本質就是人參加實踐活動,即實際生活著的人。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對現實生活進行考察,我們可以得出得出結論:“現實的人”是“有生命的個體”、“是在物質世界當中”、“是進行實踐活動”,因此“生活”作的界定:個人的需要、“他們的活動”、“物質生活條件”。那么,對于“生活”的理解,就是“從事生產實踐的人”的“現實實踐活動的過程”,更加深入具體的進行釋義。其一: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人類生存的首要活動就是產出滿足自身需要的生產資料,這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其二:物質生產資料的再生產,人類的生存已經滿足了生活的基本要求,但于此同時就又會引起新的生活需要,從而進一步的使人類社會歷史能夠得以發展,從而使人類社會繼續發展形成動力;其三:人的繁衍生長,在進行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同時,要達到自身的生命生產,這種活動可以使人們通過生存從而繼續生存和發展;其四:社會關系,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是自然關系的發展,同時還必須有社會關系即“共同活動方式”來得以共同發展,人們在合作中才能進行一定的生產活動,因而促成一定社會性關系的形成。最后,也要有意識的存在,生活與意識兩者是相互依存關系,生活的發展必須是精神和物質同時并存發展。
生活的發展必須是要以生產力為發展前提的,只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才會延續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來說,是個人自身的發展力量,它是個人在物質活動中形成的力量,離開人生產力也就無從說起;生產力還具備社會性,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生產力之間還是相互關聯,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是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它不是抽象的范疇,它是在人本身實踐過程中發展的,是一種實體性模式。歸根結底,生活作為“存在”,它是決定意識的實體,是始終處于發展過程中,是隨著人們的生產活動等不斷地發展的過程,因此“生活”本質上就是生產。
古代西方哲學發展當中,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再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表達的都是意識的決定作用。在早期的人類社會發展當中,人們對自然的感知,人類和動物并無差異,都是將自然作為完全異己的力量并且和自身對立,對于自然界的認識仍然處于“純粹動物式的意識”階段。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活在社會中,必定要有一定的關系,即一定的社會關系去維持社會的基本發展。
生活不僅包括物質方面同時也包括精神方面,意識屬于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屬于人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的,它是依附于生活,并不具有獨立性。歷史唯物主義中“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4]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需要的不斷增長,從而人們意識,同時的進一步發展,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逐漸的分離,所以現實生活的發展,展現出了意識的一種現實基礎和社會的歷史性。意識是隨著人的需要而形成的,同時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條件。從意識的社會歷史性中,我們可以看出意識必須要基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過程、人類現實的生存狀況。
隨著社會發展,在《形態》中,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批判的是當時的德國哲學,是當時德國哲學的欺騙性。我們看到了舊哲學時代的意識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歪曲的反映,突破了德國歷史對于意識的歪曲。它是一定階級對于社會關系的反映,這樣的意識概念的定義,使人們對于上層建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從而帶動人類社會和社會中的人類確立立場,帶動整個主流社會的發展,按照當今社會的發展來講,能夠更加科學完善的處理當前社會的發展。
“生活決定意識”體現的是“現實的人”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參與實踐活動,從而回歸現實社會。對于其考察方法,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也就是說人是馬克思去考察研究生活的前提基礎。首先,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是生產自己生活資料的現實的人。其次,針對理念去解釋人的概念,馬克思把人理解為存在現實的生活過程中的活生生的人,注重對人的現實活動。把人當作感性活動,進而真切的現實社會也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對于現實社會的理解,一種是把現實的世界看成是實物的存在集合,即無論是物還是人的一個集合,另外一種是把現實世界看作是和人相同地位的共同存在。馬克思針對此問題,運用人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來證明兩種說法的錯誤,強調現實世界、現實的人,他們的感性的實踐活動。“現實的個人是感性活動,他們只是在他們的感性活動中,才是在世界中。”[5]應該說,“從現實的人出發”考慮,為了生存發展從而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實踐活動,進而回歸真實存在的社會,這是馬克思以來的西方哲學、現代哲學共同的一種傾向,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根本的精神。
從根本上來說,“生活決定意識”是主體實踐和實踐主體兩者之間的統一。第一方面,“生活決定意識”體現了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在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當中,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馬克思則在人的自然屬性基礎上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了人在社會實踐活動層面即社會關系對于人本質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人們開始在自己生活生產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活動方式”即生產力,表現出人類對于自然的改造作用,人們在最初結成的共同活動方式也僅表現為家庭關系,是通過“他人生活的生產”而形成的最初的社會關系。隨著不斷的擴大,促使社會關系不斷的擴大,以“市民社會”為中介,把屬于自然關系的生產力和屬于社會關系一部分連接起來;第二方面,針對費爾巴哈對人的主動性的忽略,馬克思強調了人的實踐能動性;第三方面,馬克思強調了實踐是人的認識的前提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基礎,同時實踐活動而引起來的人與自然關系不斷的發展變化,這種變化是現實發展的基礎,因此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關于共產主義的定義,學術界歷來有眾多的研究。其中比較經典的表達是將共產主義的運動描繪成一種歷史運動: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中,大工業的不斷發展導致生產的社會化,生產力快速發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狹隘生產關系下產生激烈沖突,從而生產力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必將摧毀的是資產階級社會,逐漸地走向共產主義。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來說是必然的環節。”這個階段是社會發展中的大多數人,他們生活被徹底地異化,他們的生活過程將不再是自己主動的一個過程,而是被其他的外力,即另外的一個階級所奴役的一種過程。隨著被異化的加深,逐漸成為了一種不能容忍的一部分,即大多數的人淪為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又與剝奪他們勞動成果的資產階級相對立,這個時候,所處的現實生活才為共產主義運動做好準備,表現為生產力的飛快增長,同時產生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交往,因此無產階級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第二個階段是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并且之后的社會狀態的描繪。無產階級要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完成全人類的自由而解放,因而必須在完成推翻資產階級革命,堅持以人為根本,使無產階級者能夠充分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
在關于共產主義的表述中,馬克思堅持了“生活決定意識”的表述方法,在現實的社會發展長河中,我們都知道共產主義暫時是一種理想社會,是超出現實生活之外的狀態,但是它是與舊哲學中關于理想世界有明顯的差別。其一,它是對于現實世界最為真實的表達,是建立在現實真實社會基礎之上的。其他理想世界只是人類憑空想象忽略了現實基礎;其二,對于現實社會,馬克思主張用現實的革命去改變;其三,共產主義雖然是最后理想的社會,但是它源于當今社會,兩者是互通的。
歷史唯物主義表現為從現實生活到哲學再到現實的生活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就是現實的人通過實踐的活動,最終完成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的社會,人類可以通過自身來自由的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其實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自由社會,最終都是實現現實人類的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