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系是當代政治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困惑政治發展進程中所有國家的難題。
從政治社會出現時起,政治發展就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治發展也始終伴隨著這一過程發展著。無論什么樣的社會形態,無論什么樣的國家制度,都逃不開政治發展這一主題。實現政治發展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治改革,而另一種則是政治革命。廣義上的政治發展是指政治體系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轉變,而狹義上的政治發展,則是指政治體系內部結構的優化,這里我們主要就狹義上的政治發展而言。
政治穩定是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其表現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穩定,政治權力配置有效,政治體制運作正常,社會有序,政局穩定,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較強,政府能妥善協調利益關系,解決利益沖突等。
政治穩定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而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中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是政治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政治穩定是政治發展的前提條件。而政治發展為的也是國家的安定與社會的有序,政治穩定又作為政治發展的一種結果而存在。政治的發展能為政治穩定提供更為高級的狀態。但是政治發展又需要通過政治改革和革命來實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政治發展中包含著變革的因素,又沖破了政治穩定的狀態。二者之間看似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卻又緊密相連,互為因果。所以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好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系十分關鍵。
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延續兩千余年,在看似穩定的政治系統中,是否存在著政治的發展?還是停滯不前與衰落?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又是怎樣協調與配合,才讓這一制度跨越了幾千年?
中國古代政治穩定的首要表現即是封建制度延續之久。金觀濤、劉青峰在《興盛與危機》中將中國封建社會稱為“超穩定結構”,認為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由發達的地主經濟,大一統的官僚政治,以儒家學說為正統學說的意識形態結構。這樣的社會結構,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相配合而運轉,是政治穩定的根本原因。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也有不計其數的農民起義,但這些農民運動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封建專制,而是只是地區性的對貪官污吏的不滿。并沒有形成大的社會動蕩,對政治制度也沒有構成威脅,所以仍然保持著良好的政治穩定狀態。
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題,男耕女織,對自然條件依賴度較高。面對天災黃禍,只得寄希望于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與農民相比,中央政府則更具能力應對自然災害,修筑水壩、糧倉,使整個社會依然安定有序,人民生活有所保障,增加了人民對中央政府的依賴,為政治穩定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政治體系,權力收歸中央,高度的中央集權,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好了規劃,社會發展井然有序,一有社會變動的跡象,盡在中央政府掌握之中,而大一統政治體系也因此延續了數千年。高度的中央集權,為社會穩定提供保障,也使權力行使更為有效,成為政治穩定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儒家學說為正統學說的意識形態,所宣揚的“和”“仁”思想,以及對人們的道德要求,對等級秩序的強調,形成社會從上到下對于權力象征“皇帝”的認同與尊崇,這些都是有利于維護穩定的因素。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相互協調,形成了安定的社會秩序、有效的政治運作、外部環境的相對穩定。而一般意義上的政治穩定表現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穩定,政治權力配置有效,政治體制運作正常,社會有序,政局穩定,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較強,政府能妥善協調利益關系,解決利益沖突等。而參照這些條件,中國古代政治體系穩定性,是毫無疑問的。但政治穩定是否意味著永遠的維持現狀?中國古代政治結構,是否從進入封建社會以來就沒有改變過?
說起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只用“封建專制”帶過,但封建專制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其內部發展往往被人忽略。但根據政治發展的定義,并不是只有社會制度的變遷才稱之為政治發展,而特定政治制度中,內部結構合理化也算作是政治發展。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只是朝代的更換。”“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于相權的變動,一切制度也隨之變動。”這也承認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發展,并詳細列舉了漢代至清代的政府組織、選舉制度、經濟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為中國古代政治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材料。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相權的擴大與收縮,都是隨著政治體系的需要來調整,就像一根橡皮筋,相權擴大到極致以至于威脅到皇權的至尊地位,就需要“松動”,進而相權收縮,但相權過度收縮就會使整個中央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就需要“緊”一下,對相權進行合理的定位、調整,是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表現;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從通過“鄉舉里選”的途徑舉賢,再到舉賢的變質,一直到隋唐的通過科舉制度選賢,選舉制度的逐漸科學化、有序化,使更多的出身寒門的人有機會成為權力的擁有者,穩定社會秩序的同時也為統治階級吸納了很多真正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辦事效率,從而達到了政治發展的目的;在經濟制度方面,雖然“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沒有改變,但在賦稅、土地政策、工商業政策等方面,在各個朝代,甚至是同一朝代內,都有極大的不同。如在漢代,稅額規定“十五稅一”,但在漢文帝時就全部免收田租。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賦稅等經濟制度的變化對于政治的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而兵役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合理科學的兵役制度,一則有利于維護內部社會秩序,二則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二者則是政治發展重要的環境條件。可見中國古代的政治發展是在“封建制度”這一巨大體系下進行的。雖然沒有改變政治制度,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只是一個封建政權取代另一個封建政權,但政治發展在各項改變與改革中實現。
政治穩定是政治發展的條件,也是政治發展所追求的目標。但政治發展又包含著諸多不穩定因素,二者關系相互協調運作,才能在政治發展的同時,保持政治穩定。在政治穩定中實現政治發展。
中國古代社會中,同時實現了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中國古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具體關系是怎樣?
正如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普遍關系那樣,中國古代的政治體系中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與發展是為了維護內外穩定,從而使一個封建政權維系更久,正如當年秦始皇的夢想:“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而也只有內部環境穩定,沒有大型的農民起義與社會暴亂,外部環境優良,沒有嚴重的外敵入侵。統治者才能把精力放在改善政治體系上來,追求良法善治,以維護自身統治。
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確實是實現了良好的穩定,以至于能夠兩千多年都沒有暴力革命來結束這一封建制度。但看似“超穩定”的系統下,并不是一成不變甚至是衰敗,而是在這一制度的大方向中,不斷修修補補,實現了在封建政治體制內的發展。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的完美配合,使中國封建制度延續到了清朝,而隨著中國大門被強行打開,外部環境的穩定狀態被打破,政治穩定不復存在,而封建制度也無法再自愈,而是只得通過暴力的政治革命將其連根拔起,從而種下新的制度,并重新找回穩定與發展的平衡。
對中國古代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研究,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系,并從中得到現如今維護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