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炳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蔣勤勤《淺述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一文對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現狀進行了簡單綜述,對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必要性、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以及在音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作者認為音樂教育心理學對于音樂教學質量、調節課堂氣氛、緩解偏遠地區的師資力量有著很大的作用。李杰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作者主要對由鄭茂平和王耀華所編寫的《音樂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進行了述評,提出音樂教育心理學有助于鍛造音樂教師的心理素質,提高自身修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以及音樂教育心理學在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劉坤《心理學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也是簡單的闡述了心理學在音樂中的范疇、音樂心理學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以及音樂心理學對于音樂教師的作用。關于音樂教育心理在音樂教育中應用的論文并不是很多,這三篇文章的內容集結了大多數文章的觀點,其他還有少許文章的觀點認為音樂教育心理學對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雖然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認識到音樂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作用,也進行很多的研究,但是對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用的研究還是很缺失。
我國關于素質教育的政策已經有了很高的標準,音樂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關于音樂教育,教育部對各個階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各大學校里這些政策其實并沒有落實到實處,很大部分的學校音樂課處于可上可不上的狀態,能不上就不上一切以文化課為主;還有一些學校上音樂課,但是內容卻不是課標的內容,看電影或者其它的一些活動。這些原因間接的導致了音樂教師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僅僅具備一些簡單的音樂技能而不懂音樂教育心理學;有的甚至可能都不懂音樂教育的本質。這樣的教學情況導致了音樂教育心理學遠離了音樂教師本身,成為了一種遙不可及的知識。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音樂學習和音樂教學心理的研究,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師生交互行為為研究對象,研究教學情境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實踐中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1、以學生的學習心理為主;2、以教師教學為主。筆者認為,在當前的音樂教育發展狀態下老師的教學是首當其沖的。音樂教師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者和實踐主體,學生的學習心理需要老師在仔細的觀察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正確的分析,然后使用合適的引導方法來授課,使得教師授課與學生所學都能事半功倍。下面筆者針對目前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實踐現狀進行反思:
首先,音樂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作為新一代的音樂教師要摒棄過去對音樂課程的兩種錯誤認識:一種是片面的去強調音樂課配合政治任務和思想教育,甚至配合其它的課程內容,而忽視了這門藝術和這門學科本身的要素以及掌握它的長期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另一種是偏向使得從根本上忽視音樂課的思想性,往往只強調音樂的娛樂性。音樂在學校教育中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也是需要加以科學對待的學科。
其次,明確教學任務,全面音樂教學內容。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基礎,實踐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技能的培養,教師要通過實際行動和具體的聲音去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結合語言和動作去進行,既會配樂朗誦,也會聞樂起舞地去抒發和表現。二是音樂理論的學習,在音樂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滲透理論內容包括識譜、樂理和中外音樂史的基本常識。三是樂感的培養,通過音樂實踐和理論的學習以及音樂欣賞,培養良好的樂感。以上三個方是相輔相成,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教學安排,都應該包括這三個方面。
最后,教學成果的評定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基礎為標準。對于音樂教師的真正水平和成效,主要不是看它配合非音樂的任務做的怎么樣,也不能僅從該學校、該班級在某次音樂活動或比賽中的表現和比賽名次,而應該看通過音樂教育到底消滅了多少音盲,培養了多少音樂的知音,學生掌握了多少音樂文化。不結合音樂教學的需要,突擊式地搞會演、比賽等,都過于形式化,這樣的形式可能淹沒了正規的、系統的音樂教學。音樂教學應當從是否有助于學生的音樂基礎培養出發。
新一代的音樂教師,要認真學習音樂教育心理學,通過教育實踐付諸于實施,從實踐中總結教學經驗,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提高音樂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