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琴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公共政策是一個完全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政策體系,是價值的具體表現。公共政策最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是維護公共價值,以保護、協調和理性分配公共利益為根本出發點。要準確理解公共政策內涵,需把握:第一,公共政策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因此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是具有戰略地位的行動者;第二,公共政策以解決公共問題和處理公共事務為目的;第三,公共政策具有未來性,旨在對未來的事物施加影響;第四,公共政策表現形式多樣,如法律、法令、條例、行政條例、行政決議、行政計劃、行政計劃等;第五,公共政策其具體表現形式離不開實踐檢驗、科學知識、社會理論、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指導;第六,包含優先考慮和調整相互沖突的利益和價值觀的過程。
公共政策民主化指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創造民主、廣泛參與的環境和氛圍,使廣大人民群眾、社會組織、政策研究組織能夠廣泛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公共政策要維護人民的利益與要求。當前的社會形勢下,實現公共政策民主化有其必要性:首先,公共政策本質屬性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學化;其次,個人認識水平的有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第三,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發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學化;第四,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學化。
社會治理指包括政府及其他社會主體在內的社會治理主體,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保障公民合法權利,達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實現社會良性互動。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與強調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剛性的管理和控制不同,社會治理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其鼓勵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強調政府、公民等多元主體之間協商合作,平等治理。
社會治理創新是一種治理理念,要求社會治理主體在一定的行為準則和價值依據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這種創新必須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其本質反映了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和政策偏好。社會治理要求社會廣泛參與對社會公共管理的事務中,社會治理的目的不僅要維護社會穩定,還強調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和最大程度實現公共利益。因此,社會治理創新要求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實現。
社會治理創新是組織者對社會治理進行的創新活動,包含社會自治、社會群體的自我管理與服務的創新,同時也包括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創新。現代社會,政府從消極行政轉為積極行政,主要角色是服務提供者,目的是使民眾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獲得想得到的服務。作為政府職能和社會職能的復合體,政府亟待處理好與社會和公民之間的關系,轉變自身權力運行方式,以此促進社會治理創新。反映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行政機關需要在與被管理對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從其需求出發,征求并尊重其意見。從這個角度而言,政府行政已不僅僅是政府自身的事務,而是客觀上與社會治理創新全方位結合的過程。
國情所致,我國人民的民主觀念與民主意識相對淡薄,參與政治生活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不強。而長期處于被管理的地位,人民對于公共利益的期望逐漸淡化,對于政府的政策安排甚至衍生出不合作、不服從甚至對抗的行為,導致政府社會管理壓力驟升、效率下降、成本上升;而長期的政府與公民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兩級”態勢導致公民對政府缺乏認同感和支持度。基于此,培養和提升公民民主觀念和意識是社會治理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
公共決策制定不當會導致一定的社會沖突與矛盾,而民主與科學決策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同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增進其政治參與是強化社會管理源頭治理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完善社會參的各項制度安排,如專家咨詢制度、公示制度等,健全民主決策程序,暢通民主參與渠道,建立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廣泛吸取各方意見,對于某項事項若群眾理解度與支持度不高可以緩出臺或不出臺,以此保證公共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我國目前存在著多種基層民主形式,在這些民主形式中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平等對話、共商共識等內容,蘊含著協商因素。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社會成員的尊嚴,整合相應的社會資源,最大程度滿足社會成員的需求,全面發展和保護其根本利益,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實現人的全民發展和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