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婷
(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精細化治理的提出源于精細化管理理念。作為一種管理方式,精細化管理以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為目標要求,深化常規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減少管理中所占用的資源,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精細化管理思維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效能。通過將精細化管理理念應用于社會管理中,并將模式從“管理”向“治理”轉向,是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實踐。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大背景之下,社會精細化治理成為新時代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內容。“在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中,社會治理精細化超越既往的粗放型、籠統化、模糊式、經驗式、運行式、突擊式、人治式的管理模式,以科學和理性為基礎,強調科學化、規范化和精準化,以問題為導向,回應社會需要,實行‘精準’和‘靶向’治理。”[1]
社區作為關鍵的基層社會組織,是社會精細化治理的重要對象與關鍵載體。社會治理創新轉型與社會精細化的治理趨向是社區精細化治理的邏輯前提。以社區精細化治理為目標導向,強調以精細為基準,將“技術與服務協同,剛性規制與柔性共治協奏,精致的治理體制與流暢的運行機制共構,精準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和共享化社會管理融合,以及治理過程的‘共建’與治理結果的‘共享’統一”,[1]構建社區精細化治理格局,有效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與水平,進一步促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區精細化治理側重于整合質量與輸出效果。將政府主導、公共需求、體制構建與技術支持進行有效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礎之上,將政府主導的治理行為依附到精細化治理體制之內,基于社區成員的需求導向,進行精準化實施,通過相關的技術支撐進行靶向發力。通過一系列的整合輸出過程,將治理精細化、精準化、多元化,有效提升治理效度。
社區治理是采用多元參與的形式,通過治理主體間的協商互動對涉及社區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從而增強社區凝聚力,增進社區成員社會福利,推進社區發展進步的過程。盡管社區治理倡導多元共治,但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治理現實存在,使得精細化的社區治理模式也需要在政府的主導推動下進行落實。通過發揮政府管理的模式,通過制度化、體系化、嚴密性的政府管理特性,為社區精細化治理提供權威性保障。社區精細化治理的實踐主體是社區成員,將社區成員的需求作為精細化治理的目標導向,以滿足公共利益為治理宗旨,調和社區內的利益,緩和社區沖突與矛盾,促進社區和諧、有序、穩定發展。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針對社區的復雜、多元等特性,創新運用治理技術與治理手段進行精細化治理。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治理手段的創新為社區的精細化治理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推動了社區精細化治理的發展。在政府主導、問題導向、技術支持之下,需要進一步構建精細化治理體制,通過體制保障,與社區精細化治理形成良性互動,提升社區各層級、各領域的與精細化治理的耦合程度,提升治理效能。
社區精細化治理是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作為社區治理的方式與路徑之一,精細化治理是“基于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體制,通過精準施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獲致精準化的社會治理結果的過程。”[1]通過理順社區精細化運行邏輯,優化社區治理路徑,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
以黨建為引領進行社區精細化治理。社區作為國家治理的基層、關鍵場域,需要加強黨建的引領作用。在黨建引領下的精細化治理,“實現社區治理和服務的供給側創新,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著力點和突破口。”[2]通過加強黨的基層建設,形成以社區黨委為核心,以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共治局面,建構黨建與社區治理交互融合下的精細化創新治理格局。
精準多元主體的需求。社區成員的多元性導致治理的復雜性。社區精細化治理要以社區成員為根本,以解決社區的問題為抓手,對社區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成員、組織、部門等進行精準化治理,針對層次的不同,設計、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精細化治理。
創新精細化治理手段。精細化治理是治理手段的創新,在精細化治理的過程中也需要創新手段,提升治理的效能。將現代技術,如大數據技術等,與社區治理進行有機融合,創新精細化治理方式,促進社區治理格局變革。
社區精細化治理是實現社區治理科學化、規范化、精準化治理的創新路徑,通過增強社區治理的效力助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