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明
(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從熟悉中得到信任,這種信任并非對契約的重視,而是規矩使然,是發生于一種對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①社會現代性凸顯、社會流動性的增強使熟人信任失去了現實土壤,人們處在一個無法做出準確身份判斷的陌生人社會。以制度、契約、道德為基礎的陌生信任還未成長起來,形成一個社會信任的中空地帶。
少數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背景下,城市民族事務治理作為特殊治理單元,在治理過程中呈現出不同主體間的不信任,信任轉變斷層與陌生信任缺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治理實踐中存在政府部門一方面偏重管控、疏于服務的管理情結凸顯,另一方面又試圖尋求信任關系構建的邏輯悖論。陌生信任實際上意味著由信任、規范和網絡構成的社會資本。②不同少數民族在城市融入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困難和訴求不盡相同,但各治理主體之間的陌生信任卻是其普遍需求。要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只是必要前提,還要關注其文化與心理調適,致力于陌生信任關系的構建。
現行的諸多規制措施多是由于對特定族群的不信任,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內部整合、遇事抱團也是出于對圈外人的不信任。個體社會成員之間,尤其是強異質性的族際交往不能僅僅依靠冷冰冰的制度法規來規范協調,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內在價值與溫情來維系。因為陌生信任的存在,人們對于他人和政府的行為有了穩定的心理預期,同樣也能自覺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基于陌生信任的心理基礎,政府部門更愿意信任特定少數民族,采取的服務管理舉措更為恰當親切、貼合需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容易信任政府部門和城市居民,遇到問題、發生糾紛會傾向于訴諸制度化途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利益攸關是最為有效地規范社會成員行為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成員有效實現各自利益而不傷害他人利益,維系社會良性運轉。亞里士多德說:“一件事為愈多的人所共有,則人們對它的關心便愈少。任何人主要考慮的是他自己,對公共利益幾乎很少顧及,如果顧及,那也僅僅是在其與他個人利益相關時”。③城市民族事務治理中,漢族居民一般認為城市民族事務與自己沒有關系,參與積極性不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可能受限于語言、文字障礙和文化教育水平,參與效能感不夠。陌生信任讓觀念層面的共識和利益層面的鞭策共同作用,把城市民族事務治理多元主體統合于同一利益共同體之內,有效約束不同主體的治理行為。
陌生信任的前提之一是致密而廣泛的社會網絡,這種普遍的網絡結構涵蓋社會成員之間的橫向互動,這就提供了利益差別和矛盾糾紛在社會網絡結構框架內解決的可能性。就城市民族事務治理而言,“陌生信任”可以連接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群體達成平等對話的空間,能使彼此沖突的利益在同一制度框架內得以商榷。陌生信任還為城市民族事務治理主體之間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換手段和途徑,加深彼此的接觸和了解,替代以往政府主導下單向性溝通和傳達,實現城市民族事務治理主體之間常態橫向互動。
總之,尋求陌生信任和追求治理效能其實并不沖突,公民社會或許是連接二者的節點,借以實現社會組織的非正式權力結構與國家治理結構的共生互動,更好的保障城市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回應社會公共需求。鄭也夫說過,“國家沒有絲毫的力量去創造信任,卻擁有足夠的力量摧毀社會中的信任?!雹馨l自內心的“陌生信任”或許難以刻意通過某種精巧的設計構建出來,但至少可以往目標所在的方向更進一步。
[ 注 釋 ]
①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②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③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3.
④鄭也夫.信任與社會秩序[J].學術界,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