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聊城大學季羨林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自21世紀以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逐步走上探尋精英人才教育的道路,不少高校在過去“少年班”“強化班”的基礎上建立了各自的榮譽學院。比如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武漢大學的“弘毅學堂”、山東大學的“崇新學堂”、中國海洋大學的“行遠書院”等。榮譽學院的源頭是西方高等學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如今這種教育模式在我國高校中得到了廣泛采用。
與普通二級學院相比,除了培養模式不同,榮譽學院的學生都是通過二次選拔,最終選出一批優秀學生進入榮譽學院學習,他們擁有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高等特點,但是受考核機制不完善的影響,出現了以分數定輸贏的局面,所以造成選拔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存在心理問題。當前中國高校已經迎來了“00”后,相比較于“80后”“90后”,他們經歷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不占據少數。這些學生能否順利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影響著以季羨林學院為例的教育模式能否在精英教育的理念上發揮出最大優勢。
榮譽學院的學生不僅是品學兼優的佼佼者,而且大部分都為“00后”。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這兩個特殊身份的特點及常見的心理問題,找準根源,才能切實解決問題。
有研究及文獻記載,大部分的優秀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尤其是在求學路上經常受到父母、家人、朋友、老師的贊美與進入大學后的強烈反差,導致部分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是困難,及易產生消極懈怠、甚至輕生的念頭。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向往成功,害怕失敗
我國高校現有的榮譽學院為保障學生質量,都各自建立了榮譽生的分流淘汰機制。被選拔到榮譽學院的學生普遍來源于高中時代的尖子生,優越感較強,但在榮譽學院,優秀學生比比皆是,這種優越感易被弱化;榮譽學院的學習競爭壓力,尤其是淘汰機制往往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除此之外,學校與家長對榮譽生也有較高的期望,如果學生可以把這些壓力處理好,將大大提高學習動力,而處理不好,則會導致消極心態。
2.興趣單一,性格內向
成績優異的學生中大部分生活被學習所占據,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時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進步。上大學之前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埋頭苦讀,到了大學之后,大學還要求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全面提升,除了成績好之外才發現自己很多方面技不如人。這樣也導致這部分優秀學生更易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3.人際關系緊張,相處能力差
在生活上,學生由父母的悉心照料轉變成凡事靠自己。在學習上,各種綜合課程的學習以及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學習方法的改變,學習任務的加劇也會讓榮譽生的心理產生一種挫敗感和內心的無助感。在人際關系方面,交往圈子的擴大,交往人員的不同背景也需要學生掌握更多的交往技巧,而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不同時代的青年學生必然印有不同時代的鮮明烙印。“00后”這一特殊群體,成為高校大學生主體并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受當今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征:
一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00后”變得更加務實,更加注重對人格的培養和對事業的追求,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希望。他們不再將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一旦受到社會上大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走歪路,走錯路,導致價值觀偏離人生軌道。
二是大學氛圍相對寬松,這對學生自主性、自律性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學生如果沒能夠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再加上失去了高中老師、父母的監督和約束,很容易造成沉迷網絡,集體意識淡薄,急于求成等問題,同時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表現出性格、情緒的不穩定性。
三是他們普遍存在特有的個性化趨勢,具有更加寬闊的視野,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更強,個體間的差異更加明顯,因而在心理上也表現出多元化的傾向。由于這種趨勢,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態度通常既包容,又矛盾,大部分“00后”都是獨生子女,在生活方面較為依賴父母,自我意識較強,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步入大學以后,與人的分享、合作能力相對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較為脆弱、性格比較叛逆。
比如進入季羨林學院以后,學業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加,如何處理好原專業學院跟季羨林學院的課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更好地規劃自己在未來三年的道路,充分的利用兩個學院的優勢。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及時進行溝通交流,進行一些減壓活動。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我們要從思想上、行動中著手,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工作:
同伴教育應被作為榮譽學院教學工作的補充和學生工作的重點內容,充分發揮其獨有的主體性、滲透性、示范性特點,產生優秀學生的“集聚效應”,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推動榮譽生共同進步、成長。同伴教育有助于增強榮譽生的集體榮譽感,特別是通過選拔高年級的學生擔任新生的“同伴導師”,可以盡快的幫助新生適應榮譽學院的環境,了解學院文化,緩解榮譽學院學生的壓力。
學生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活動是最能促進同學之間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經常參與各項集體活動,多與教師、同學、家長、朋友溝通交流。通過社交溝通法,學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對人誠實、善良、理解、寬容、謙虛、友愛。通過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鍛煉能力、緩解壓力,還可以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尊重,能夠正確認識他人的短處和缺點,同時也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最終增強自信。輔導員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增強集體歸屬感和凝聚力,如心理情景劇大賽、朋輩輔導等。
目前很多榮譽學院都采取了集中住宿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把不同專業、不同愛好、不同性格的學生集中到一起,便于開展學習、工作、生活上的深入交流。如美國的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榮譽學院特別資助了“榮譽屋”的活動項目,居住在同一樓層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榮譽生組織校內運動會、社區服務、旅行等各種活動,這種公寓活動值得我們借鑒,再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安排學生住宿時,采用了文理科榮譽學生混合住宿的方式,促進不同專業學生開展交流。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校心理環境的重要指標。一個高校如果能夠協調處理好師生關系,那么高校的民主氣氛就會濃厚,心理環境也能得到良好優化。不管是輔導員、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切實深入到學生之中,全面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產生心理共鳴。當學生獲取一定成績時,給予表揚和一定的物質獎勵,這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以正面積極的影響,而且還能強化學習動機。
當榮譽學院全面迎來“00后”時代,思政工作者將面對更為復雜的學生心理狀況。要想提前發現、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就必須充分了解優秀學生和“00后”學生各自的特點,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早預判。“以學生為本”,促進榮譽生的全面發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