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養豬,也就是人工智能養豬。
用更好理解的意思就是每一頭豬在出生之時就會有一個自己的檔案,豬的體重、健康狀況、運動情況、進食情況都會被人工智能采集分析。比如有一只豬的體溫出現異常,就會被紅外線測溫技術識別出來,如果有一只豬出現咳嗽,語音智能技術就會識別出來。
這是個性化養殖的基礎,不能識別每一只豬就沒法進行每一只豬的精確飼養,記錄每一只豬的生長情況。
養豬的朋友都知道生長曲線和料肉比,指的是按照豬的生長規律,使用最少的飼料讓豬的生長速度達到最大化。但是都是針對于大群養殖出來的。實際上世界上沒有兩頭生長速度性能相同的豬,所以每頭豬的生長曲線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夠針對每一頭豬的生長曲線自動制定養殖計劃,這是讓每一個養豬人都眼紅的事。
豬不像人,不舒服還可以上醫院,我們如何根據豬的日常行為判定豬的健康狀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現在大多數獸醫靠日常巡檢來發現,但是這種效率地下且發現期晚,經常會造成病豬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甚至造成死亡。AI技術能針對每頭豬的運動,飲水,吃食,體表溫度等進行綜合分析,來告訴養殖者豬的健康狀況,將會大大減少豬的得病率。
養豬人最怕管理分娩舍,要伺候上百個母豬從懷孕到坐月子。有了AI的幫助,人的工作量將大大減少,利用攝像頭和傳感器AI可以分析每只懷孕的母豬的狀況,有沒有空懷,流產的幾率有多大等等。剛出生的乳豬更是需要AI的幫助。小到吃奶,AI可以告訴你哪一只沒有吃夠奶,大到這只豬的生長可能性(就像人測骨齡判斷還能長多高)。
睿畜追溯系統的核心硬件產品是“智能耳標系統(技術賦能電子耳標)”和“智能耳標鉗”,耳標一戴上豬耳,就會激活并發送一條信息,這條信息包含了身份識別標號、鑒別真假戴標所用的動作識別等AI技術。養殖戶可直接通過系統觀測豬的活動狀態,其數據追溯可以覆蓋到檢驗檢疫、屠宰分割和無害化處理環節。
電子醫生是市面上第一款生豬的可穿戴設備,借助AI和大數據算法,通過實時監測和感知生豬的生理數據,做到生豬的健康監測、疫病疫情預警和母豬配種指導。
這個名稱的由來是“攝像頭安裝在豬場天花板的頂棚上”的設計,通過數據采集智能化和AI技術分析圖像,幫助規模化養殖集團管理豬。天蓬系統以天蓬眼為中心進行運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讀視頻,讓電腦有一雙看懂養殖的“眼睛”,其點數準確率為100%,估重準確率達到96%以上。
中國是世界養豬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每年生豬出欄約7億頭,占全球總出欄量的一半以上。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養殖成本較高,養殖產出效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日前,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傅彤在“2019 年經貿熱點論壇”上提到,“AI養豬”把生豬出欄時間縮短5-8天,把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80元,如果推廣到整個中國的養豬業,每年可以節約行業成本至少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