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家鳴
(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貴州省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之一,多民族在這里安居樂業。現如今,我國乃至世界文化之林愈發繁榮昌盛,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互相碰撞融合發展,這使得民族文化一方面在時代潮流中得以發展,而另一方面也在受著主流文化的沖擊。本文選取貴州省典型少數民族之一,中國第四大少數民族——苗族,深入畢節市苗寨苗族群居地,走進當地苗族與穿青人(苗漢后裔),探索苗族風俗了解當地習慣法,對比其與現行法律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推動文化發展,促進民族繁榮。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習慣法是苗族世世代代在生活和實踐中總結傳承下來的,具有普遍認同感和相對穩定性,能夠有效在苗族社會中規范行為、穩定秩序。在畢節市苗族群居地中,有如下幾個獨特的表現形式:
苗族傳統草標符號具有法律功效,它能夠在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的同時保護人們的權利。這一點和當今法律的特征頗有聯系。草標文化是一種暗號和密碼,是苗族習慣法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在苗族民族傳統禁忌和習慣規則的體現上發揮著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苗族歷史上沒有通用的文字,很多習慣法規范都以“理詞”的形式口傳下來,“理詞”是苗族承載與傳承習慣法最主要的方式。苗族地區傳承下來的“理詞”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苗族同胞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習慣法的本質和特征,是苗族人民解決糾紛運用得最多的一種。
錢貨交易最為普遍,但是生活中也存在較為原始的物物交換。苗族生活中有少有的時候會物物交易,有時是因為不好定價而又各取所需,有時會根據市價進行補齊差價。他們通過彼此商量而私下達成協議,協議幾乎都是口頭形式,交易雙方欣然接受,則意味著交易成功。
途徑涉及法律訴訟、私下調解以及請求長老調解。其中請求長老調解最為常見。這說明選擇當地有名望的長老調解糾紛是當地人經常使用的方法,而非預想到的提出法律訴訟。這說明傳統的糾紛調解方式根源較深,而且他們說遇到糾紛時,聯系當地有名望的人物進行調解,如村長,節省時間而且方便,花費少,為當地人所廣泛接受。但是當地居民也表示,在處理問題上很少會采取極端化的行為,基本的道德守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陌生。
結婚年齡主要集中在18歲-23歲之間,其中結婚年齡為20歲的最多,了解到的最小結婚年齡為14歲,最大結婚年齡為23歲。總體來說,他們觀念上的適婚年齡與法律所規定最低年齡相近甚至更低。事實上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位當地居民的20歲的兒子,已經娶了17的女孩為妻,并且已經育有一子。
在解決糾紛方面,苗族當地居民認為,與司法系統有關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好事。特別是在苗寨中,居民普遍認為自己的家事最好是私下解決的。一旦產生糾紛,盡量不需要到司法機關尋求幫助,一方或雙方將會請自己的本族或本家庭成員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寨老來主持調解和判斷,以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除非涉及到很嚴重的,例如侵占財產,產生人身傷害,甚至于威脅到人身安全的,才會涉及到司法機關。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對于一些常見的民事糾紛,私下調解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使用。
再者,關于婚姻習俗,苗寨中仍有些村民有頑固的男權思想,實行著一夫多妻制。而且,據寨外的漢族和穿青人表示,在苗寨中,很多女子在未達結婚年齡就已經結婚生子,待到達結婚年齡后才會領取結婚證。從苗族的婚禮習俗中,我們可以看出,受地理環境、經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獨特的婚姻習俗和現行婚姻法仍然相互沖突。
國家現行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是維護國家穩定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有力武器,也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工具。我們的法律有助于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同樣地,苗族習慣法也有助于穩定苗族的內部秩序,促進苗族地區的發展。它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苗族群眾的日常行為,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代代相傳。二者在當今時代是相互貫通融合的,二者的目的具有相似性,都能夠在社會秩序、民事行為、刑事制度中形成“規范”。此外,現行法律的普及使得更多的苗族人民知法守法,在法律與本民族風俗傳統中尋找著平衡。
第一,從內容體系上看,苗族的風俗習慣零散龐雜,而國家法律體系更為完整和規范,內容更加抽象,原則性更強。第二,從調整目標來看,苗族風俗習慣主要協調苗族地區內的群眾和集體的利益,規范對象僅限于苗族內部。而國家法律是對整個國家范圍內全體社會關系的調整,更具備普遍性和廣泛性。第三,從實施條件來看,苗族風俗習慣的很大一部分是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起源于人們的社會需求,依靠情感和民族認同感,通過共同協議形成。而國家法律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具有國家權威性和強制性。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苗族社會的發展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各種形式的物質生活和與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都會逐漸發展成為苗族獨有的文化認同,形成苗族風俗習慣。加之地理位置相對閉塞,苗族人生活范圍相對集中,民族人口相對有限,苗族的風俗習慣在本族內具有相對穩定性。
1.尊重和理解苗族的風俗習慣
傳統苗族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在苗族內部調整人際關系,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融化于苗族的思想意識之中,影響著苗族人的價值判斷。即使和現行國家法有一定的沖突,但我們也應該秉著求同存異的想法,讓苗族習俗傳統與現行法律相互兼容,尊重是融合的前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忌急功近利。
2.加強現行法律宣傳,提高苗族人民的普法意識
積極倡導法律普及,深入苗族地區,廣泛傳播,使現行法律逐漸影響苗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現代化的行為規范,為他們在日后處理糾紛、建立合同、談婚論嫁等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處理標準,潛移默化轉變苗族群眾價值選擇和心理認同感,使得現行法律與傳統風俗有所融合。
3.對癥下藥、因地制宜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的現狀不能同一而論,對待民族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處理苗族風俗習慣和現行法律的沖突時,要考慮到當下苗族聚居地的客觀物質條件、地理條件、社會現狀、人口需求等。力求形成在現行國家法律的法制統一下,允許苗族風俗習慣、按照習慣法觀念處理問題能夠存在。
4.強化地區文化研究
尋找區域中具備法律知識同時了解苗族風俗習慣的學者,支持調研和探究,更細化挖掘風俗習慣和法律文化的交叉問題,有針對性地在對應的沖突方面對苗族群體進行法律普及,使矛盾有所緩和。強化研究會推動區域內的文化發展,促進苗族文化的繁榮。
苗族傳統風俗習慣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要積極探索習慣法和現行法律間的沖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矛盾、促進融合,推動苗族文化的繁榮,促進民族間的和諧發展,形成民族文化大繁榮。此外,不僅是苗族,對于其他各少數民族的類似問題,我們都應當予以借鑒,尊重民族習慣,呵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推進普法進程和加大法制宣傳,推動民族地區法制建設,進一步實現民族和法制的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