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珉閣 侯書琪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00)
在我國古代,忠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孝最早產生于母系氏族時期,它依賴于當時的母系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向父權制度時期過渡,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私有制產生,而血緣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子女對父母長輩的順從和尊敬,逐漸產生了孝。西周時期,古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誥》),用行動孝敬父母。忠是在國家統一之后,君主為了自己的統治便移孝為忠,慢慢發展確立。由此,忠孝文化在中國發揚光大。
從商朝開始,歷朝歷代都有一套能使國家穩定的統治方法,而忠孝占據重要地位。孔子曰:“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戰國時期的孟軻言:“大孝終身慕父母”,在國與家的維系中忠孝文化作為約束人們言行的基本道德準則,使國家安定有序。漢代以后,君主將忠孝賦予法律效力,并提出一些愚忠、愚孝的規范,這是現代所摒棄的。唐朝《孝經》中出現了“移孝為忠”,是宗法制與等級制度相結合的體現,使忠孝融為一體。古人言:“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縱觀中國忠孝文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亂世中忠孝未能受到重視;但國家統一之后,則國需要修養生息,社會穩定,此時實行大行忠孝于天下。
傳統的社會意識形態尤其是忠孝文化已不太適應新的社會需求,需要去糟取精,去偽存真。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對著某些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的社會現實,傳統教科書式的“忠孝善惡”教化形式已不能真正傳承中國優秀的忠孝文化,因此,需要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忠孝文化。
忠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具有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有著積極的社會價值。如,儒家的“愛人”要從愛父母開始,“仁以孝為先”觀念既有助于培養人道主義意識,也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對我們開展價值觀教育,尤其是在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建設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忠國孝親,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踐行忠孝文化,使之深深的內植于人們的心中,外化于人們的行動,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忠孝思想引領風尚,體現時代價值。
忠孝作為封建統治的基本準則,是為封建君王服務的,有些做法違背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反人性的,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具有消極意義。當前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價值取向多樣,出現一些道德失范現象,影響到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運行。目前,出現了一些孝道失范的現象,如不奉養父母,不盡贍養義務反而虐待老人的現象;對于忠,那些不忠于國家,出賣國家、盜取國家機密的違法現象,在全國各地仍不時發生。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而法治及法治文化都離不開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古代及現代都是如此。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法治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各有特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需要從法治的歷史文明中吸取精華,更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禮、誠、仁等理念中吸收養分,為今天的法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權益,是對“孝道”的傳承,也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
忠孝文化,有助于協調家庭內部關系,對社會主義的和諧穩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習總書記的“根魂論”與“源泉論”就是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民族的根與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并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曾看過一則央視的公益廣告,一位媳婦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家依舊為婆婆洗腳,當年幼的孩子看到這一幕,于是效仿也接了一盆水,然后放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我為你洗腳”。這就是中國傳統忠孝文化的孝親,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無形的感召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孝”文化為當代忠孝觀念提供了思想之源,體現了時代價值,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現階段,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的生產力發展還不充分,而人民的文化需求卻日益增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程中,傳統文化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尤其是發揮忠孝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使民族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