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峰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新疆烏魯木齊市 830002)
在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一種新的人們的共同體“民族”形成。在人類社會的自然演進過程中不僅形成了民族,而且也形成了各個民族所獨有的社會特征—宗教。自宗教與民族形成以來,二者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宗教必須要依靠一定的客觀實體存在,這一實體就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演進過程中,宗教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宗教對其信仰民族的民族風俗習慣、民族心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曾經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前進。尤其是對民族的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的推動。
民族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也是一種歷史關系,是民族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相關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聯系以及作用、影響的關系。從定義上來看,民族關系不僅涉及民族的社會利益,同時也包含著民族及其成員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而在民族認同的過程中,宗教因素也成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層面。這就凸顯了宗教在民族交往中的作用。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民族分裂分子往往打著宗教的旗號來挑撥民族關系,從而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因此如何處理不同宗教信仰之間以及信教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民族關系就成為多民族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
新疆作為我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在處理和對待民族關系的問題中,宗教因素成為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當重視的因素。目前新疆境內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東正教、道教。伊斯蘭教仍然是新疆的主要宗教,近代以來對新疆民族關系的走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民族關系的構建中,宗教對我國各民族的影響,是關系到我國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對于促進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對各宗教一視同仁,不支持某種宗教,也不限制某種宗教。各宗教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擁有相等的發展機遇、同等的發展條件和平等的發展結果。我國的宗教政策規定:各個宗教都有共同的道德追求,在教義上都有著共同點,為宗教間的對話和宗教寬容奠定了基礎,促進并實現了宗教之間的和諧。在新疆,伊斯蘭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主要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十個民族信仰。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主要為蒙古族信仰,漢地佛教信仰者多為漢族。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的信仰群體也以漢族為主。東正教主要為俄羅斯族信仰。各民族交錯居住,往來頻繁密切。宗教對新疆各民族的團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反映在個體上是各民族成員交往中尊重彼此的信仰,不因信仰不同而歧視對方,實現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而今,在構建和諧社會這面旗幟下,各大宗教攜手共同為構建和諧社會積極行動、積極交流、增進了解,認識到其他宗教都是社會中平等的一員,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種宗教間的和諧關系能夠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進步,更有利于鞏固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的關系。
在新疆,往往是一個民族集體信仰一種宗教,或是多個民族信仰同種宗教。宗教已經同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和精神有極大影響。宗教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影響。宗教多數主張團結、友愛、和平,如佛教的“六和敬”思想,伊斯蘭教“善待鄰居”的思想,天主教、基督教“愛人如己”的思想。這些思想經過宗教界人士的積極解釋,已逐步成為廣大信教群眾的行為準則,會使信仰宗教的民族在社會交往中,正確對待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進而促進整個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通過積極的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來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廣大愛國宗教人士的宣傳和政府的教育,使信徒對宗教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變化和發展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那么在社會發展中,尤其是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上,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上提出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宗教的社會整合功能就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在民族關系的構建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宗教方面則主要表現為宗教極端勢力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干涉,同時,境內宗教狀況的發展也發生了一些新的情況和新變化。
宗教極端主義是指極少數徒有宗教信仰者之名的人,為竊取不該屬于自己的利益,不惜背離、歪曲、利用宗教,從事破壞正常社會穩定、和平發展主流、不同族群共處活動的一種思想和行為的體系。宗教極端主義不是宗教的教派或宗派,而是打著宗教旗號的政治組織。在本質上是一種有政治目的的組織。成員雖然也有宗教信仰并從事宗教活動,但宗教已成為其為達到政治目的而運用的工具或手段。宗教極端主義勢力竭力向新疆民眾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眾灌輸“圣戰”、“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等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論和思想。目前,爭奪青少年和煽動宗教狂熱是宗教極端主義勢力常用的伎倆和手段,而且斗爭形勢不容樂觀。由于分裂分子的滲透和破壞,導致新疆民族關系緊張。目前來講,新疆民族關系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維、漢群眾之間。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民族關系相對較好,南疆地區尤其是宗教氛圍相對較濃的地區則相對緊張。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非法宗教勢力勢力在新疆活動越發的猖獗。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制造了一系列惡性事件,對新疆的長治久安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目前新疆的伊斯蘭教地下講經點增多,非法私辦經文學校現象較為嚴重。在南疆地區,非法宗教的發展經過治理有過好轉,但是近期又有抬頭現象。表現為宗教向學校滲透的勢頭在加強,傳播的對象開始轉向女性。在一些地區,年輕人信教的現象越發的突出。宗教勢力開始向教育戰線的教師進行滲透,一些教師已經成為宣揚非法宗教的骨干力量。同時,非法勢力將觸手深入到師范院校的學生。這一切都表明非法宗教正在與我們展開對年青一代的爭奪。宗教狂熱情緒逐步蔓延,在一些地下講經點大肆宣揚“圣戰”思想。為培養高級分裂接班人才,宗教極端勢力甚至開辦“圣戰大學”,其宗旨非常明確,就是在年青一代中傳播分裂言論,毒害并奪取年輕人。目前新疆非法私辦經文學校已經成為分裂勢力爭奪青少年的主要場所。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地下經文班的學經人員年齡逐漸趨于低齡化和女性化。
南疆一些農村,學生利用寒暑假去學經,甚至有些學生在正常上課期間也去學經,從而導致一些學校因學生大部分去學經而不能正常開課的現象。在灌輸分裂思想的過程中,一些老師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喀什地區,個別學校的個別老師已經成為宗教極端勢力的骨干或活躍分子。他們在課堂上大肆宣揚“圣戰”、煽動學生仇視漢族、反漢排漢。同時也通過講經等形式煽動宗教狂熱,或是利用婚喪嫁娶等群眾較多的場合以講經為名散步分裂言論。南疆一些農村基層政權和黨的基層組織也深受干擾,他們通過對不信教黨員的誣蔑、恐嚇、煽動群眾不與其交往為手段,孤立黨員。這對于我黨的基層政權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面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和問題,如何改進我們的宗教工作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準確定位,通過相應措施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宗教極端主義是指極少數徒有宗教信仰者之名的人,為竊取不該屬于自己的利益,不惜背離、歪曲、利用宗教,從事破壞正常社會穩定、和平發展主流、不同族群共處活動的一種思想和行為的體系。宗教極端勢力與宗教之間有著相互的聯系,但二者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實體。宗教極端分子不管是否真正的宗教信徒,但他們都毫無例外地具有宗教信徒的身份和宗教背景,并利用這一身份和背景活躍于信仰同一宗教的群體中,以“振興”宗教為幌子,利用宗教進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簡單地說,宗教極端勢力與宗教的關系,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即宗教極端主義利用了宗教,而宗教被宗教極端主義所利用。宗教極端主義與宗教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政治問題,而后者是宗教問題。
宗教極端主義在其本質的決定下具有極端性、欺騙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的特點。宗教極端分子往往以宗教信徒的名義,潛藏在同一信仰的信教群眾之中,以公開的或隱蔽的身份在宗教幌子的掩蓋下,借助宗教的傳統影響,鼓吹宗教極端主義的思想主張、組織秘密的極端主義團伙從事恐怖活動、分裂活動和其他形式的犯罪活動,并宣稱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宗教的利益,是履行神圣的宗教職責。一些缺乏真正宗教知識的宗教信徒,特別是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往往容易上當受騙,接受他們的說教,成為它的社會基礎,甚至心甘情愿地為之舍身賣命。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國際局勢處于深刻變化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進程中,宗教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不斷增強,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國際關系與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在人口大流動、文化大交流中, 宗教多元化趨勢加快,各種不同宗教之間的碰撞與交融日趨頻繁,以宗教為背景或有宗教因素參與其中的矛盾和紛爭不斷。新疆作為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信教群眾人數占新疆全區總人口的半數以上,個別地區的比例更大,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不僅指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關系,各宗教之間以及各宗教內部派別之間的和諧也是建設和諧民族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處理相應的問題中,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并積極發揮政府職能作用,這是鞏固宗教和諧的基本的條件。堅持黨的領導,一方面要將宗教及宗教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正確、全面的貫徹和實施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宗教政策,以黨的各項法律法規和宗教政策正確指導、引領、規范宗教工作。在推動宗教和諧的進程中,也要加強黨同宗教界的聯系,鞏固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在構建宗教和諧的過程中,要深刻明了世界宗教的發展態勢,堅持獨立自主辦教的方針,堅決抵制和打擊各種形式的宗教滲透和非法宗教活動,促進宗教的健康、和諧發展。
發揮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團體在促進宗教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引導好信教群眾的走向,使他們積極投身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好帶領引導信教群眾的工作,一是要靠教職人員,靠他們發揮重要的責任和作用。二要靠宗教團體,即各宗教團體帶領和引導信教群眾,為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服務。對于各宗教來說,把信教群眾的和諧工作做好了,就能為宗教的和諧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只有宗教內部的和諧實現了,才有可能實現宗教之間的和諧、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宗教和諧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廣大信教群眾能夠和我們的社會和諧。而引導信教群眾發揮積極作用,關鍵要靠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團體的帶領引導。宗教團體要進一步開展以愛國愛教、獨立自主自辦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提升廣大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自覺意識,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宗教界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宗教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極主動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宗教與社會的和諧。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作為歷史以來的多民族共存地區,新疆社會的和諧發展,既需要國家的強大國力和中央的權威領導以及完備的制度和法制,同時也需要社會成員思想的統一以及心理上的共同認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加強五個認同的教育,首先要提升基層黨組織和政府的執政能力。作為普通民眾來說,基層政府組織就是國家形象的直接代表,其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基層民眾的國家認同。在教育領域內我們首先要加強基礎教育,尤其是要加強“雙語”教學的力度。“雙語”教學,就是指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實行的用民、漢種語言進行的教育。“雙語”教學的開展一方面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者將來能夠更加有效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以及自身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是因為漢語已經成為我國各民族交往中的族際用語。另外,“雙語”教育的普及,能夠使得各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其對中華民族文化和祖國歷史的認同。另外,在高校中也要注重對高校學生尤其是師范類院校學生自覺抵制分裂勢力滲透的教育。學校作為學習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陣地,要堅持無神論的教育和宣傳。對于學生的思想動態要及時地掌握,學生群體世界觀和價值觀目前還不是很成熟,極易為分裂分子利用,所以要加強教育和掌控,但是方式方法一定要合理有效。
影響新疆民族關系眾多因素中較為突出的是宗教,從歷史到現在,新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并存地區。漫長歷史發展過成中,伊斯蘭教逐漸成為當地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直到今天,伊斯蘭教已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內化于信仰者的生活之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宗教,干預教育、婚姻及其它民事活動,并以此挑起事端。宗教無形中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標準,使新疆民族關系復雜化。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采取了正確的宗教政策和穩進慎重的宗教改革方針,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同愛國宗教人士結成統一戰線。各大宗教及愛國宗教人士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實現各大宗教的對話、和諧共處。新時期,國家和政府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當代新疆宗教總體狀況是和諧、穩定的。這促進了新疆民族平等、團結關系的良好發展,增進各民族互助、和諧的關系發展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但是當代新疆宗教還有不和諧的音符。歷史上宗教傳播的排他性,今天依然可以在教派紛爭中看到。文革時期的錯誤做法,曾一度影響宗教和諧。當今非法宗教活動和外部勢力利用宗教的犯罪活動,對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新疆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宗教問題解決的好壞,常常會影響民族問題的解決。應當正確認識宗教不和諧的原因和現象,積極構建宗教和諧,以宗教和諧促進民族關系的和睦。為此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發揮宗教界人士、團體的積極作用,正確認識與宗教相關聯的活動性質,消除不和諧因素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宗教和諧、民族和睦的局面,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