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娜
(陜西省榆林市人民檢察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在我國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方式,變“人治”為“法治”,解決實踐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法治保障。為了更好地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需要統籌協調以下三方面關系:
“以民為本”在《尚書·康誥》曾經有記載,早在我國商周時期便主張“明德慎罰”的治國理念和法律指導思想,強調要以德治民,要為民謀利,避免殷紂式濫施酷刑的發生。這種禮法并舉的治國思想成為我國古代法律文明的重要理論基礎。雖然其根源是為了維護封建帝王的專制統治,但其所蘊含的體察民情、注重民意等民本思想,與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所倡導的“司法為民”等理念幾近符合,為其成為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的中華傳統文化來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法治”的理論,最早由春秋時期法家的先驅者管仲提出。①管子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意思就是立法要體現人民利益,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管子認為,立法故須審慎從寬,但執法必須從嚴,有了法就必須嚴格執行。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戰略”,就是將體現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黨和國家的一切行為都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活動也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公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道德是基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因此,我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進程中,既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也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任何一種法律條文的確立都離不開道德基礎,都需要道德的支持,法治主要調整著人的行為,通過法律制度對人的行為產生外在的強制力,而德治的調整對象不僅包括人的行為,而且也有人們的倫理道德思想和行為動機,通過內化的道德品質來約束個人行為。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協調,也不沖突。辯證地看,法治是形式,德治是內容;法治管當下,德治管長遠。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需要同時并重,共同推進。
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對法治的尊崇,關系著依法治國戰略在實踐中推進能否成功。在全球化日益緊密的當下,中國也正在經歷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對我國傳統觀念、傳統文化、傳統制度所造成的影響,甚至是沖擊。但是,更大的沖擊是現代法治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這是當前在我國推進依法治國戰略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蘇力老師曾經說過:“中國的法治之路必須注重利用中國本土的資源,注重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和實際。”一個不注重吸收傳統文化、借鑒傳統制度、尊重傳統觀念的法律制度,必然在實踐運行當中四處碰壁,甚至是不被民眾認可和贊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內蒙古王某某收購玉米案”、“天津大媽氣槍擺攤案”等一些案例,不符合民眾樸素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理念,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和認可,不利于在民眾中宣傳法律、建立法治信仰。因此,我們在推進依法治國戰略中,不僅要借鑒他國先進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注重解決現代法治和傳統文化之間沖突。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領導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根本保證,也是順利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意志和主張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上升為法律。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中國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廣大黨員的參與。只有將黨建設的更好,我們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法治之夢。
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要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協調好法治和德治之間的關系,用黨章和黨內法規從嚴治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利達成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
[ 注 釋 ]
①王曉鑫.管子的法治思想及其現代化.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