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山
(長春市九臺區飲馬河中心學校,吉林 長春 130503)
情感教育在教學初中語文的過程中占據著極為關鍵的位置,它主要是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品行,讓他們身心均得到良好的發展。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身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感受,同時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識以便為學生進行輔導。教師應充分做好一切準備,以便更好地促進情感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受到重視,初中階段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活動受到廣泛關注,相關語文教師也針對語文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進行了多元化的探究,力求能進一步踐行新課程改革思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條件。而綜合分析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對學生實施有效教學指導的現實需要,新時期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引入情感教育方法,不僅能實現對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創新,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循序漸進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借助情感教育的力量,實現語文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的緊密結合,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加以培養,促進學生學習情感的激活,在內化語文知識的前提下,也對學生綜合素質加以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穩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語文教育領域得到深入貫徹落實的情況下,十分有必要從情感教育角度對語文教學改革進行探究,為初中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條件。
基于新課程改革思想的影響,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想促進情感教育的落實,對學生實施相對科學的教學指導,就要從多角度積極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為初中生搭建良好的學習和成長平臺。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探究,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感的激活,確保學生能在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索的作用下,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為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對《黃河頌》課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究,在教學導入環節就可以引入情感教育法,一方面向學生播放與黃河奔騰景象相關的視頻,激發學生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贊美之情;另一方面,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故事導入《黃河頌》的創作背景,在故事的啟發下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使學生能滿懷熱情參與到課文知識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在和諧教學氛圍中主動對文本知識進行探究,提升教學組織活動的整體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法的應用與學生情感體驗的激發存在直接的關系,只有教師能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增強教學有效性,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背影》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要求學生回憶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對課文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模擬,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感的激活,進而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使學生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文本內容所展現的教育意義,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語文知識內容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借助生活教育促進情感教育的落實,進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效果和理解效果進一步增強,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導入生活內容,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如:在結合《羚羊木雕》課文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朋友關系時,就可以導入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從主人公的角度說一說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看法,以及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問題進行分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也能對文本表達的思想形成全新的認識,有助于增強教學綜合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積極組織開展情感教育,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激活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加深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內容的理解,促使初中生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學習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逐步增強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也能助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