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杭建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體驗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行為體驗為載體,以心理體驗為歸宿,注重在教育過程中知情意行結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重視主體的生命特征和生命個性,強調主體的親歷、體認與驗證,關切生命本體的自主性、情感性,倡揚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思政課程是以培養人、塑造人為己任的,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只有從尊重人、理解人、關心的角度出發,尊重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以道德模塊教學為例,探索體驗式教學在思政課中的運用策略。
現在的高職學生大都是00后,他們思維活躍,喜歡新事物,關心時事并敢于對時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很多時候這種認識是不夠全面和成熟的,存在不少困惑甚至有錯誤,這些方面就是道德教育的切入點。比如在討論職業道德這一話題時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學生指出如今社會有不少人不恪守職業道德生意照樣很火,所以職業道德是一紙空文,甚至認為職業道德是大道理。這就是學生德育認知的興奮點、困惑點,我們抓住這個點進行道德教育就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找身邊成功的生意人、企業家,成功的企業、百年老店,讓他們分析他們的成敗與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在分析比較討論后,學生很容易得出共同的價值認同:違反道德所獲取的利益不可能是長久的,那只是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恪守職業道德才能將生意做大,所獲得的利益才是長期的。要掌握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高職生的關注熱點、困惑所在、興趣愛好,找準切入點才能引導他們形成道德認同。在道德養成方面我們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對于喜歡明星的學生來說,可以通過解釋明星們的成長勵志經歷來激發他們的進取之心;對個性比較強,不愿意服從班級管理的學生,可讓他們參與制定部分班級管理規定,這樣讓他們感到受人尊敬,從而能夠自覺遵守規定;而對于自控能力相對較弱但卻喜歡“戴高帽子”,也相對比較聽話的中小學生,則可用表揚與懲罰相結合的方式,給予適度的監督,以養成他們良好的習慣。
針對學生在道德形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真實模糊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者把正反兩種觀點或行為展現給學生,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認同和接受正確的觀點或行為,使學生在是非善惡的對比中,加深對道德觀點、行為的理解,提高道德評價能力,并知道該反對什么、禁止什么。比如:在教授恪守道德模塊,設置道德兩難問題:企業為了彌補財物透支,企業老總以下崗要求你做假賬,面對這樣的要求你會做出怎么樣的選擇呢?不做假賬會丟失工作崗位,聽老板的話做假賬將違背會計崗位職業道德“誠實守信”,面對這一點道德沖突,我拋出話題,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利弊后,我適時引導啟發,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一問題。大家指出來可以舉報企業主的行為;還可以學精財物管理知識、幫助企業避免透支的辦法,等。最后,我引導學生知道作為一名高素質的財會從業者,就必須從小處小事著手,從自己做起成為自覺踐行財會從業者道德規范的行動者。對比分析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頭腦中的模糊認識得到澄清,使道德觀點、行為規范和準則在學生的意識中更加清晰,使道德教育的信度和感召力進一步增強,在對錯誤觀點和行為的剖析中,正確的觀點和行為得到進一步強化。
世界著名教育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寫道:“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膘`魂與靈魂的相融是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重新的建構。學生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建構,應遵循“需求——滿足——價值觀”的因果建構模式,才符合個體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與道德行為模式,是靠滿足學生內在道德需要而引起道德共鳴作為動力驅使才得以建構的,那些感動過我們的道德體驗正在構成我們自己道德榜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有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而引起審美共鳴,才能促進學生的真正成長。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教學實踐和道德體驗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產生道德共鳴,升華道德情感。不同的教學素材進行體驗式教學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同樣是職業道德教育,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采取讓他們跟優秀畢業生接觸,聽事跡,尋訪優秀畢業生。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采取讓他們觀摩招聘會、參觀企業。立足于此,道德教育要生成共鳴點才能讓學生主體得到高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