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副教授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百姓生活方式、社會風俗禮儀密切相關。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一項偉大創造。南通藍印花布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隨著外來印染技術挑戰,南通藍印花布市場逐步消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五次提到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指出要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工作內容之一,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規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指出了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要意義。通過設計手法,賦予藍印花布新的生命,對于當代設計而言,是一個新的話題。
南通藍印花布是民間農耕文明產物,其取材與制作工程環保。南通位于我國長三角地帶,臨江靠海,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棉花。南通棉紡織業興盛為藍印花布提供了足量坯布。藍印花布染料是從南通民間大量種植的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藍;南通藍印花布制作材料來源于天然植物,用料就地取材,且用當地剩余勞動力來生產制作。從綠色設計層面講,南通藍印花布這項傳統手工藝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本地剩余勞動力,它不管是就地取材節約運輸過程中能源的消耗,還是天然材料有別于復合材料天然環保,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綠色環保性。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精神需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是一種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就會產生愉悅、喜愛的感受。反映在具體設計中,人們對設計需求不僅僅局限于過去功能方面需求,而是更加關注設計中的情感、精神方面訴求;過分理性的設計、各種新材料、新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人的情感,所以處于高技術時代的設計需要用高情感來平衡。
近年來,傳統手工藝在市場中發展空間巨大,傳統手工藝術在當代社會不僅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還具有實用性,不僅需要傳承、保護,更要保護活化。在深入挖掘南通藍印花布審美潛能的同時,進一步平衡這一傳統手工藝與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將其注入當代時尚元素,使之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符合當代文化傳承時尚主題設計需求。
面料再造就是在保持原有材質基礎上,運用各種設計手法,重新塑造面料外形特點,將面料美感發揮到極致的一種做法。南通藍印花布采用原材料是棉布,將這種純棉布料通過剪、疊、抽和燒等手法,運用重復、變化、節奏以及韻律等形式美構成法則,對面料進行再設計,可以形成一種與原來面料孑然不同的視覺體驗,在增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給人以一種嶄新的視覺體驗。南通藍印花布面料再造抱枕,將藍印花布裁剪后重拼,具備較好的時尚感。
將南通藍印花布注入時尚元素,使之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可以在細節上嘗試著與貝殼類、金屬等其他元素結合,使之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南通藍印花布面料再造抱枕布料在對南通藍印花布進行裁剪、再組合基礎上,用珍珠進行點綴,賦予設計以青春活潑的時尚氣息,使其在貼近現代審美需求的同時,增加自身商業附加值。
南通藍印花布要在市場得以存活,除了要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還要迎合當代人的消費方式,即要形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民間藝術產品創新推廣方式。移動消費網絡時代,將南通藍印花布與當代人審美需求相結合,進行創意設計,在提煉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審美情趣契合途徑基礎上,尊重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借助于新媒體網絡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推廣方式,讓消費者獲得更高的產品體驗,讓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更有生命力。
時尚與傳統看似是一對矛盾體,而事實上,傳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在當前國家大力弘揚傳承、發展民間藝術大環境下,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運用恰當設計手法,在保持南通藍印花布原有特征基礎上,時尚化呈現出來,使其獲得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