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濤
(清河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河北 清河 054800)
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當中,文化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關于文化館的主要職能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傳承。文化館是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國之所以要建立文化館,其初心就是要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代歷史保留和傳承下來。
第二,文化傳播。文化館是最重要的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其文化傳播職能主要體現在群眾宣傳、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等方面。
第三,整合文化資源,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文化館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織者,文化館在日常工作當中會組織人民群眾聚在一起,參加一些具有較高社會意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推廣者,這對于促進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根據筆者的調查和研究發現,文化館在國家文化建設工作中的作用逐漸變小,社會大眾對于文化館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傳統層面,將其作為一個傳統、陳舊的產物看待。近些年,我國各個地區的文化館都在積極吸收和引進文化業務人才,加強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文化館在理事會的決策和監督下一改往日工作動力、活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的狀況,文化館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效果比較顯著,筆者認為要繼續加強改革深入性。而且很多文化館也都開始嘗試一些免費開放項目,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進大眾的目光。但是,其還是很難改變文化館逐漸被大眾忽視的趨勢,其原因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現代人更喜歡通過互聯網這種現代化的手段和方式來快速了解和學習文化知識,文化館所涵蓋的文化內容要相對狹隘一些,而且文化館在文化輸出方面的效率遠不及新媒體高,所以,現代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新媒體。
第二,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之下,現代人對文化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很多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已經沒有了參與心和好奇心,很多比較傳統的文化活動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了,他們更加渴望出現一些新形式的文化活動來再一次刺激起他們對文化的興趣。但是,文化館近些年所舉辦的文化活動更多還是在堅守著傳統、穩健的原則,并沒有刷新人民群眾對文化的認知,因此,大眾對文化館的希望值也在逐漸降低。
第三,當今社會大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不斷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基層文化館已經不再是現代人參與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現代人擁有了更多參與文化交流的機會,不再只局限在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活動當中。
雖然文化館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是文化館在日常工作當中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次數卻并未減少,相反是逐年上升的。其中改變最大的是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越來越低,人數也是越來越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更多的是一些年齡偏大的群眾,現在的年輕人很少關注到文化館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筆者在進行了解和分析之后將其總結為兩類原因:首先,現在文化館群眾文化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將參加群眾活動的人數作為了衡量活動開展效果的重要標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會強制要求群眾去參加活動,忽視了群眾內心的聲音,這就使得群眾不僅不愿意去參加這些群眾文化活動,還會對文化館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產生抵觸情緒,聽到是文化館舉辦的活動,第一反應便是活動比較單一,吸引群眾能力有限。其次,現在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體會并不是很深刻,很多群眾文化活動都并沒有直擊群眾的內心深處,沒有觸碰到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情懷,這就使得很多群眾文化活動最終只是流于形式,太過于表面,嚴重欠缺內涵,最終影響到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效果。
現在很多地區的文化館活動都是按照原來的活動模式照搬照抄,以完成上級規定的任務為主要目的,嚴重欠缺專業的文化活動策劃和組織人員,很多群眾文化活動都沒有達到該有的作用。除此之外,筆者發現在很多地區的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都沒有專門的活動場地,這就使得原本一些比較好的文化活動類型因為受到場地因素的限制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文化館連基礎的活動設施都是非常簡陋和欠缺的,其必然會影響到群眾的參與熱情和活動效果。
現代群眾的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無論是在視野見識還是在親身經歷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對文化館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早就不以為然,陳舊、傳統的活動形式早已經不能吸引現代人的目光了,而且也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文化的深層次需求了。據筆者了解,當前我國很多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還是以唱歌、跳舞為主,活動形式非常單一,文化內容也是來來回回集中在幾個固定點上面,其完全達不到現代人對文化的了解需求。
文化館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而群眾文化生活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這就決定了文化館可以實現多渠道、多角度發展。筆者建議各地區政府以及相關單位必須要對文化館的發展重新進行審視和調整,一定要明確群眾才是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一切活動形式和內容都是為了群眾文化需求服務的。在具體方式上面可以采用工作人員下基層、深入訪談以及調查問卷等形式來搜集和了解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但是具體情況還是要具體分析,一定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生活習慣來選擇合適的調查方式。對搜集上來的群眾意見進行綜合分析和考量,以此為依據來完善和改進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形式。
文化館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的效果。因此,各地區文化館建設工作當中必須要高度重視起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積極引進和吸收專業文化人才,營造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筆者建議文化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進行:
第一,構建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為文化館工作人員搭建起一個公平、合理的展示平臺,并制定出工作人員淘汰機制,將日常工作中能力不夠的工作人員實行調崗和淘汰機制,實現人員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第二,文化館要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制度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確保制度內容能夠真正對工作人員的言行舉止起到約束作用,實行崗位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個人上面,進一步強化各崗位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第三,定期組織人員業務培訓,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意在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第四,完善工作人員獎懲機制,建立起科學的運行機制,將具體工作成效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文化館特別是基層文化館的職能的確存在著弱化的趨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文化館在國家文化建設工作中的地位就會受到影響,文化館始終會是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門,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各地文化館必須要緊密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延伸和轉變自己的職能和角色,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