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 姜 楠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新時代下,體育已經從一項事業逐漸發展并轉變為凝聚歷史使命,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工具。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看待習近平同志的體育思想,成為體育人乃至各行各業人士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體育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體育現狀與發展規律的新結合,是中國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國體育文化事業重大戰略的理論指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自強拼搏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現如今中國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大國,世界強國。中國正在朝向“中國夢”昂首前進的同時,國富與民強無疑是永恒不變的兩個維度,而體育在實現體育強國、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又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習近平體育思想中的體育強國戰略則成為“中國夢”的宏偉藍圖的重要展示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思想和體育實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體育產業首次成為國家戰略,并逐步滲透到國民經濟發展各個關鍵環節中,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國家體育總局提出,在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7萬億,體育產業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性優化的一個縮影,并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3,習近平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會面時首次提出“健康中國”觀點,習近平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兩方面,還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精神層面上,即人民的身心健康。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現階段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日常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也在不斷升溫,因此滿足廣大人民的體育需求本身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之一。
在新中國成立即將迎來70年之際,回首中國體育文化事業發展,不禁讓人感嘆黨中央幾代領導前仆后繼,結下累累碩果。在巨大成功的背后,也應清醒的認識中國體育文化事業發展過程的艱辛及曾經走過的彎路。在新時代下,通過深度挖掘習近平體育思想內涵,不難看出習近平體育思想的實踐價值主要體現在體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提高體育社會化水平三個方面。
長久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主要以舉國體制為核心載體,以奧運奪金為目標,以體育服務政治為己任。在這樣的宏觀認識下,體育已經徹頭徹尾地轉變為國家的政治工具。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中管辦不分離,監管不到位,政企不分家等至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滋養出大量的腐敗問題,這些問題、難題都抑制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進程,與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也不相適應,必須要改革,要創新。習近平體育思想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從本質上揭示了中國體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即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夠,發展方式與市場機制不匹配。因此,以習近平體育思想為指引,全社會各行各業應著力釋放體育生產力,建立多維度的靈活自由的管理和監督機制,讓體育發展方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匹配。
1979年中國依托改革開放,歷經40年的勤奮耕耘,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龍頭的城市集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代工傳奇。然而在新時代下,這種利用廉價勞工以及國際匯率紅利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嚴重不符。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新型經濟增長點,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習近平體育思想為指引,必須加快體育產業升級,調整體育產業結構,依托中國互聯網+優勢,積極組織與承辦國際高端賽事,通過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來打造中國特色的體育產業圈。
體育社會化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生活水平的高低。歐美發達國家擁有較高的體育社會化水平主要體現在體育活動組織、體育日常消費、體育賽事欣賞。目前中國正處于在經濟高速發展,政治強勢的崛起階段,體育社會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基層群體參與體育活動基本處于無組織、無消費、無目標的三無狀態,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有不小差距,但隨著習近平體育思想的不斷深入,基層已經開始逐漸形成一些頗有成效的體育形式,如城市馬拉松、廣場舞、校園體育賽事等。這些體育社會化活動的組織與宣傳,勢必帶動中國體育社會化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習近平體育思想的形成是遵循從中國體育實際出發的基本原則,在深刻認識中國體育發展現狀與規律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新理念、新思維、新價值觀。這對中國體育發展乃至國家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體育將以更加自信、更加穩健、更加開放的姿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