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靜
(唐山市評劇團,河北 唐山 063000)
評劇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口頭傳統,彰顯了民間藝術的寶貴性以及重要性。評劇藝術就來自于基層,根植于廣闊的北方大地,在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當中具備了更大的價值,成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發展不容忽視的要素。通過對目前評劇藝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評劇在傳承發展過程當中進入到了困境,同時也沒有正確把握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影響到評劇藝術的繁榮與進步。只有在傳承基礎之上創新,才能夠在全新時代背景之下推動評劇藝術的進步,真正實現振興戲曲的目標。
對于評劇藝術的傳承發展來說,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困境就是喜愛評劇藝術的群體越來越少,特別是廣大青年群體忽略評劇藝術的情況非常明顯,表現出的興趣較低,自然不能夠為評劇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動力。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要著重面向學生群體推廣評劇藝術,并對學校優勢進行積極發揮。學校具有專業師資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都是傳承和創新評劇藝術的寶貴財富,所以學校應該在尊重學生喜好以及主觀意愿的前提條件之下,對評劇藝術進行有效滲透,完善評劇課程。比方說可以把評劇的唱法、行當、表演藝術特征等知識內容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喚起學生對于評劇藝術的了解以及傳承興趣,培養喜愛評劇藝術的青年群體,不斷壯大發展評劇藝術的隊伍。學校也應該強化和教育部門的溝通交流和評劇藝術團體進行密切協作,以便利用有利條件進行評劇藝術的宣傳以及展示,讓學生在欣賞評劇藝術的同時,獲得更多與之相關的基礎知識;激勵學生對評劇的各個行當進行模仿與表演,有效感知評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傳承發展評劇藝術的積極性;合理設置評劇課以及評劇班,增強學生對評劇藝術的學習積極性,在培育高素質觀眾的同時,提供更多青少年了解評劇藝術的機會與平臺。
為了推動評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利用劇團資源優勢,促進評劇藝術的普及推廣是一個重要的舉措。城市居民對評劇藝術相對陌生,日常接觸評劇藝術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居委會等機構利用社區的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平臺推廣評劇藝術,運用流動電影等方法不定時播放經典的評劇藝術作品。這樣可以讓人們在工作之余充分了解和認識獨特的藝術表演,增強城市居民對于評劇藝術的熟悉度以及喜愛程度。與此同時,可以讓有表演興趣的居民和評劇藝術的表演者進行積極互動與共同表演,實現和評劇藝術的零距離接觸,更加深刻的感知評劇藝術的魅力與韻味。考慮到評劇藝術是在北方農村產生的戲曲劇種,因而農村仍然是傳承發展評劇藝術的堅實陣地與土壤。于是可以積極推動評劇藝術下鄉活動,充分滿足農民群體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提高他們藝術修養以及審美趣味的同時,為評劇藝術的傳承創新積累能量和獲取豐富的資源。
就目前而言,評劇藝術發展受限明顯,主要表現在如今已有的評劇藝術作品大部分是人們熟知和表演頻率較高的傳統評劇劇本,比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梨花頌》等,其中的內容比較陳舊落后,與如今社會的現實情況不太相符,顯現出劇本與實際情況相脫離的問題。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必須把創新作為根本突破口,在評劇作品的創作上融入創新要素,保證評劇作品的創作貼近社會主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與變化的精神文化需要,還能夠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一定貢獻。這就需要評劇作品的創作者樹立創新意識,善于從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取材,將創新要素融入到評劇作品的創新當中。當然這里的創新是傳承傳統精髓基礎之上的創新,不能夠一味求新求變而忽視一直以來保留下來的傳統優秀文化要素。在表演方式方面也要加大創新力度,提高表演水平,給觀眾帶來更新以及更為獨特的欣賞感受。比方說可以在表演當中增加伴奏樂器,提高音樂呈現的完美程度,優化演出效果;在宣傳推廣評劇藝術時,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有效擴大傳播陣地。
通過對當前評劇藝術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調研,了解到雖然國家也將評劇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當中,確立了評劇在我國傳統藝術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評劇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仍舊不容樂觀。人們對評劇的關注度低,而且熱愛評劇這門藝術群體數量正在逐步減少,評劇的表演者以及傳承者數量也有所減少。為了應對這一狀況,促進評劇藝術的繁榮發展,就必須將傳承和創新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