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娟,陳宏,門劍龍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多見,好發于15~45歲女性,可出現多種臨床表現,其主要特征為血清中出現多種自身抗體及多系統的受累,而檢測這些抗體對SLE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研究發現SLE病人體內血清抗體中普遍存在分析抗核小體抗體(AnuA),且其與SLE自身免疫反應關系密切,但AnuA在SLE中發揮的作用有待于研究,本研究分析AnuA陽性病人的特征性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而探討其在SLE發病中的意義。
1.1一般資料來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165例SLE住院病人,其中女性149例,占90.3%,男性16例,占9.7%,女∶男=9.3∶1,按抗核小體抗體結果分兩組,其中陽性組96例,女86例,男10例,病程1個月至30年,平均3.61年,年齡范圍16~74歲,年齡為(38.04±15.23)歲;陰性組69例,女63例,男6例,病程2個月至24年,平均4.27年,年齡范圍15~75歲,年齡為(37.68±14.50)歲,設為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6,P>0.05;t=0.931,P>0.05)。所有病人均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的SLE診斷標準,并排除合并硬皮病或多發性肌炎的重疊綜合征病人。以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指數(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 評估SLE病情活動性。
1.2自身抗體的檢測抗核抗體(ANA)及抗雙鏈DNA抗體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測定,抗心磷脂抗體、AnuA采用ELISA法測定,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U1RNP抗體采用歐蒙斑點法測定。化驗結果均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檢驗科提供。
1.3臨床資料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和輔助檢查(心電圖、腹部彩超、心臟彩超等),其中包含血常規、補體C3、補體C4等,自身抗體包括ANA、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U1RNP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核糖體P蛋白、抗心磷脂抗體、AnuA。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6.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資料數據方差齊),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病人的一般情況SLE病人共165例。其中150例(90.9%)ANA陽性,119例(72.1%)ds-DNA陽性,96例(58.2%)AnuA陽性,83例(50.3%)抗核糖體P蛋白陽性,81例(49.1%)抗Sm抗體陽性,72例(43.6%)抗SSA抗體陽性,68例(41.2%)抗SSB抗體陽性,32例(19.4%)抗心磷脂抗體陽性,96例(58.2%)C3下降,99例(66.0%)C4下降,100例(60.6%)出現發熱、89例(53.9%)出現皮疹、52例(31.5%)出現口腔潰瘍、64例(38.8%)雷諾現象、81例(49.1%)關節炎、100例(60.6%)腎損害、66例(40.0%)漿膜炎、62例(37.6%)出現心包炎、49例(29.7%)出現胸膜炎,33例(20.0%)出現脫發,58例(35.2%)出現光敏感,20例(12.1%)出現神經系統損害,90例(54.5%)白細胞減少,78例(47.3%)血小板減少,75例(45.5%)淋巴細胞減少。
2.2AnuA與免疫學檢查的關系AnuA陽性的SLE病人(n=96)與AnuA陰性的SLE病人(n=69)之間相比較,AnuA陽性病人血清中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U1核糖核蛋白抗體陽性率高,并且更易出現C3下降、C4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4.187、5.667、4.708、6.660、5.686、12.062、6.793、7.323,均P值<0.05);兩組在抗核糖體P蛋白、抗心磷脂抗體表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nuA與免疫學檢查的關系/例(%)
注:ARPA為抗核糖體P蛋白,RNP為抗U1核糖核蛋白抗體,ACA為抗心磷脂抗體

表2 AnuA與臨床表現的關系/例(%)
2.3AnuA與臨床表現的關系AnuA陽性病人更易出現發熱、皮疹、口腔潰瘍、關節炎、腎損害、漿膜炎、光敏感、血小板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4.850、12.617、5.251、6.178、4.850、4.521、7.446、4.377,均P<0.05);兩組在雷諾現象、心包炎、胸膜炎、脫發、神經系統損害、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減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疾病活動性SLE疾病活動用SLEDAI積分評估:AnuA陽性組(19.56±7.45)分,AnuA陰性組(16.59±9.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9,P<0.05)。
SLE病人體內會針對自身抗原產生大量特異性抗體,中藥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聯合應用治療療效可[1],到目前為止,一百多種自身抗體在SLE病人體內發現[2],這些抗體在疾病發展、治療及預后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隨著人們對核小體及AnuA致病機制的深入認識,評價AnuA檢測在SLE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核小體為染色體的基本單位,由DNA和組蛋白構成,約200 bp的DNA分子盤繞在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的核心結構外面構成一個核小體,其中146 bp直接盤繞在組蛋白八聚體核心外面,這些DNA不易被核酸酶消化,其余的DNA連接下一個核小體。核小體包含結合抗體的表面有識別蛋白,dsDNA結合來自組蛋白及DNA相互作用的結構分子(核小體特異性抗體)[3]。有研究表明[4]核小體是是多種自身抗體出現的根源,同時也是SLE的主要自身抗原,在誘導SLE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核小體與核小體特異性抗體結合,并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Teodorescu M[5]等研究發現,AnuA與核小體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以沉積在皮膚、大腦、腎臟等多個器官,因而引起SLE的病生理改變及臨床特征。Saigal R[6]等研究亦表明AnuA在SLE病人中陽性率較高,對SLE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AnuA陽性組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U1核糖核蛋白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AnuA陰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自身抗體之間存在聚集現象,多種自身抗體相比單一抗體能更好的反應SLE的臨床表現、疾病活動及預后等。ZHOU Y等[7-9]報道多種自身抗體的聯合檢測更有助于SLE的診斷,同時自身抗體在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及損害組織器官的過程中消耗補體,這可能是補體C3、 C4下降的原因[10],疾病活動表現為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和消耗補體成分,循環免疫復臺物含量增加可以說是補體水平低的間接反應,預示著SLE病情活動,本研究結果發現AnuA陽性組與AnuA陰性組SLEDAI評分比較有差異,得出AnuA與SLE活動相關一致,與疾病活動相關的指標發熱也與AnuA相關,這可進一步證實AnuA與疾病活動性有一定相關性,這與Bakry SAE等[11]、Zivkovic V等[12]得出AnuA與SLE活動相關,AnuA的血清水平與活動性狼瘡相關一致。
近年研究[13-14]發現在AnuA陽性的SLE病人更易出現腎臟損害。Amoura Z等[15]通過實驗證實核小體及AnuA參與了腎損害的病理過程,并與早期狼瘡腎炎的形成關系密切,AnuA可能參與了I型膠原的形成,從而加速了腎小球纖維化進程,與本研究得出的AnuA與腎損害發生相關相符。本研究得出AnuA與皮疹、口腔潰瘍、關節炎、漿膜炎、光敏感、血小板減少相關,具體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究,大多SLE病人有皮疹、關節炎等癥狀,并為部分病人的首發癥狀,因此當病人出現關節炎、皮疹、AnuA陽性時需長期隨診,并對免疫指標進行定期復查。
綜上,AnuA陽性SLE病人具有多種臨床特征,AnuA與臨床表現相關,當SLE病人出現AnuA陽性時,需密切注意關節、皮膚及腎臟功能的變化,發熱、皮疹、口腔潰瘍、關節炎、腎損害、漿膜炎、光敏感、血小板減少更易在AnuA陽性病人中出現,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U1核糖核蛋白抗體在AnuA陽性病人中陽性率更高,更易出現補體C3下降及C4下降,這提示著免疫學異常與臨床表現有一定聯系,也提示需要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AnuA的免疫復合物在SLE臨床表現的發病機理。